云南省绿春县牛巩村产业扶贫结硕果 山沟里长出“金叶子”
李欧格(右二)和茶农一起采摘茶叶。 李鹏 摄
牛巩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牛孔镇,是国家级贫困地区,海拔高、多云雾、寡日照,加上有机土壤,使得这里拥有了种植茶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但苦于没技术,村民们守着“宝地”,却换不来“真金”。
近年来,牛巩村对口帮扶单位云南电网公司红河供电局因地制宜探索产业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户和村民走上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致富路,让山沟里长出“金叶子”。
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厂房
顺着蜿蜒的盘山路而上,牛巩村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嫩芽绿得发亮。万绿丛中有一抹“蓝”在流动。红河供电局驻牛巩村第一书记李欧格和两位扶贫队员李鹏、李文强在茶山上帮助茶农采摘茶叶。
“标准是一芽两叶,茶叶品质才有保障,大家的腰包才能鼓起来。”李欧格边采茶边叮嘱农户。“书记放心,这可是咱们山沟沟里的‘金叶子’,得好好采。”茶农高成中笑着答道。
谈起过去粗放的“制茶”方式,村民高成中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过去用机器像割草一样采摘茶叶,长长短短一并收了,随便铺地上晒干。”采茶没有标准,制茶工艺粗放,茶叶品质差,在市场上难销售。
为此,红河供电局通过“贫困户+合作社+乡村党政+供电局+茶企”的扶贫模式,建立牛巩茶叶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今年3月初,李欧格带领驻村队员和制茶技术骨干对茶农开展技术培训和采茶动员,及时克服疫情影响,实现复工复产。李欧格介绍,春茶采摘前,合作社与农户共签订了春茶合同30多份,社员也从35户增加到188户。
今年的清明春茶采摘,合作社一共收到了村民上交的鲜叶1.1万余斤,支付给村民鲜叶款7.5万余元。“今年收到的鲜叶质量比往年更好,通过帮扶以来的反复培训,村民都掌握了成熟的茶叶种植和采摘技术,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
“今年我春茶交了250公斤,有了1500元的收入!”村民高成中很开心。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够卖茶,高成中老两口采摘茶叶之余还能照顾家里,让儿子儿媳安心在外务工,日子越过越好,去年他们家搬出危房盖起了新房。
除了价格保障,茶叶有机肥补助也让农户省下不少费用,“上交鲜叶50公斤,可以免费领用一袋40公斤有机肥,交得越多领得越多。”李文强说,今年计划发放60吨有机肥,目前已经发放了40吨。
茶厂里,机器轰鸣、茶香飘溢,制茶从家庭作坊升级到了现代化的生产厂房。鲜嫩的茶叶通过传输带一批批进入流水线,杀青、回潮、揉捻、解块、晾晒……4个小时后,今年春季的又一批干茶制作出炉了。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019年,茶厂进行技术改进后,能够生产绿茶、红茶,日加工鲜叶量从750公斤提升到1500公斤。去年牛巩茶叶专业合作社出品的“云尚春绿”系列茶品牌销售额达112.304万元,茶农直接受益25.71万元,牛巩村贫困发生率从2018年的51.9%降至目前的0.92%,2019年整村脱贫出列。
牛巩村的茶叶致富路让村民享受到了实惠,但驻村扶贫队员的脚步没有停止,而是走得更稳。“我们想把合作社继续做精做强,把我们的茶叶品质再升级。”有空就去牛巩的茶山上转悠,一片茂密、繁盛的野生茶树林让李欧格眼前一亮,“我当时就想,这不就是古树茶吗!”看着这些新发现的“宝贝”,李欧格很是兴奋。他立马把茶叶送到茶叶检测机构,化验确定茶叶品质。
“第三方检测结果出来可把我们高兴坏了,完全符合市场上优质生态茶的标准。”比起大众茶,生态茶的市场价格能翻上几番。谈到今后扶贫茶的未来,李欧格充满了信心。“目前我们生态茶地已开发50多亩,下一步就是产品升级,市场不用愁,代理商都谈妥了。”
刚走访完村民回到村委会上,李欧格泡上了一杯绿茶,看茶叶舒卷,闻茶香四溢,微苦而后甘。“牛巩村的日子,跟这茶叶一样,先苦后甜,经过这几年的精准扶贫,一步一个脚印,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先苦后甜的生活,我们心里也高兴。” (祁彦君)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