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之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观点
数字引擎驱动能源电力变革
新的生产实践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在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交织并进的背景下,需要以全新的生产力理论视角,剖析数字化赋能能源电力提质增效的内在机理,推动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重构能源电力生产活动的逻辑
从生产力理论来看,人类生产活动是以生产要素为资源、生产力为驱动、通过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创造、转化、实现价值的过程。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生产效率的提升始终遵循生产要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渐进演化的发展范式。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和算力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和生产力,加速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刻改变,成为传统行业发展的新动能。
同时,能源电力这一传统行业作为社会多元生产力释放的重要枢纽,系统规模日益庞大、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亟需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能源电力生产活动进行解码、优化与重构,实现能源电力从生产要素到生产力,再到生产关系的全面系统变革,助力能源电力运行效率和可靠性提高,推动构建更加多元、清洁、低碳、可持续的新型能源体系。
激发能源电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新质生产力是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先进生产力。能源电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需要进一步从数据要素、“电力+算力”、产业合作生态等方面积极创新变革。
一是激活能源电力数据要素价值,以场景需求为牵引释放新动能。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能源电力生产活动中通过与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融合,实现以数据流引领优化能量流和业务流。其不仅能通过智能监测、电力客户画像等场景应用,提高能源电力运行稳定性和供电服务经济性;而且能以“电力看经济”、碳排放监测等场景为载体,高效服务社会运行、绿色低碳转型。
二是以“电力+算力”为核心,引领能源电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电力与算力作为实体社会的能量基石与数字世界的能力底座,协同发展、相融并进,共同成为能源电力生产力跃迁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剂。一方面,大模型等数字生产工具通过赋能改造传统电力生产运营模式,推动能源电力向“新型劳动者,利用新型劳动资料,作用于新劳动对象”的方向发展,有效提高能源电力现代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西电东送”“东数西算”工程协同推进,能有效解决算力的能源供给问题,从而间接激发全社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
三是培育能源电力产业合作生态,重构能源电力新型生产关系。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要。在数字经济时代,能源电力生产关系已逐渐从“占有支配”向“共建共享”、从“领导组织”向“合作赋能”、从模糊“按劳分配”向精准“按生产要素分配”转变。因此,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推动数字化赋能内部生产管理模式和外部合作关系的优化,重塑数字化商业模式,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未来展望
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进一步提升能源电力新质生产力,需加强数字化转型在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的应用,从而提高能源电力的质量效益。一是激活能源电力数据在电力市场、碳市场等市场的作用,加速能源电力数据流通交易,实现能源电力数据的“要素化、资产化、资本化”闭环;二是以小微电网为切入点,通过分布式电源柔性调节等场景,推动电力网与算力网协同布局。三是广泛链接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持续培育数字能源产业生态,助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关键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作者:浦迪 李三 祁辉 作者单位:南网能源院)
新质生产力赋能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以新质生产力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需要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紧抓数据要素的乘数作用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格局。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塑造与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能源行业生产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更好发挥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领域的作用,加大新能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的投入,推进重大科技攻关。二是要加快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打破制约能源经济发展的堵点,推进能源要素价格机制、技术创新收益分配机制等关键性领域的改革,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能源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三是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方面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以高质量学科体系支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使我国日益成为全球创新资源的集聚地,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挖掘数据要素价值
紧抓数字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乘数作用,推动能源产业深度升级和转型。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其与传统的要素的深度融合从功能、组织以及生产方式的替代重塑能源产业。要利用好数字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乘数作用,推动能源产业深度升级和转型,一是要充分释放能源行业数据要素潜能,要推进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接口、存储等软硬件通用标准,完善数据登记、交易和服务等通用规范,提升数据供给质量,形成更加完整贯通的数据链。二是要推进能源数据确权、流动和共享,完善数据产权登记制度,建立完善数据定价体系和数据资产运营体系,确保数据可流动、可使用。三是要创新能源数据开发利用机制,加强场景需求牵引,打通流通障碍,推动数据在智慧能源、数字电网、金融服务、辅助决策等重点领域深化应用。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在优化能源科技人才体系,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构筑新能源行业新质生产力动力底座。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是人,不仅需要一大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具有前瞻眼光、把握未来需求、熟悉技术变革趋势、洞悉商业机会并且能够将相关产业要素进行整合推动产品和服务商业化的企业家和投资人才。一是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培养和实践锻炼,壮大国家重点科技创新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二是要建立科技创新激励和荣誉机制,加大对承担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等重点研发任务的科技人才激励力度,薪酬分配向科技人才倾斜,同时加大对优秀科研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的宣传力度,使科研人才收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
(作者:吴良峥 信超辉 张继钢 作者单位:南网能源院)
·看点
从电网企业角度看新质生产力
回望人类的进化和生产方式的演变,从古老的狩猎时代走到农耕时代,从现代化、电气化再到信息化的三次工业革命,其背后能源转型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这些年现实情况看,新质生产力已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关键词:特高压柔性直流
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具有调节灵活快速、运行安全稳定的显著优势,可满足新能源大规模远距离外送需求。
南方电网公司建成的世界首个特高压多端混合柔性直流工程——昆柳龙直流工程,创下19项世界第一,实现主要设备自主化率100%,有力促进能源电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对于落实西电东送战略、保障能源电力安全、带动能源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型储能
何为储能?就是在电量富余时把电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再将电传输出去。新型储能具有建设周期短、选址简单灵活、调节能力强的特点。
2023年,南方电网公司建成新型储能72万千瓦、同比增长300%,总规模达91万千瓦。2024年1月,粤港澳大湾区最大新型储能电站——佛山宝塘储能站投运,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
关键词:新能源
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手段更加先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展至深空、深海、深地等。
2023年6月,我国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投入试运行,每天最大发电量可达2.4万度,相当于3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量。2023年年底,广东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千万千瓦,装机年发电量约30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314万吨。
关键词:“伏羲”芯片
芯片,是“数字电网”装备的核心器件。南方电网公司成功研制并量产我国首颗国产能源工控芯片——“伏羲”,标志着我国电力工控领域核心芯片从“进口通用”向“自主专用”转变。该芯片曾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并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
关键词:新材料
2023年5月,国内首条110千伏聚丙烯绝缘电缆成功挂网,并安全运行超过168小时,标志着我国绿色电缆正式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为未来进一步推广应用到大型城市群建设、海上风电并网接入等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虚拟电厂
虚拟电厂是一套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通过数字互联技术,将闲散在终端用户的充电桩、储能、分布式光伏等电力资源聚合起来,实现共享互济和优化配置。
2023年6月,南方电网公司投运国内首个区域级虚拟电厂(广东广州、广东深圳、广西柳州三地),可调节能力达260万千瓦,直控资源在30秒内“闻令而动”,响应能力基本接近实体电厂。
关键词:人工智能
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条件。
2023年9月,南方电网公司发布电力行业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和电力行业首个自主可控大模型“大瓦特”,该模型可为行业提供电力系统的思维链能力,已具备意图识别、多轮对话、总结提炼、自动生成巡检报告等能力。
关键词:电力鸿蒙OS
2023年10月,南方电网公司与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联合发布国内首个电力物联操作系统——电鸿物联操作系统,首次实现一套系统覆盖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电力设备,实现设备即插即用、海量数据互联互通,为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大规模物联设备接入、运行维护提供了一套电力物联操作系统,填补该领域国内空白。
关键词:车网互动
车网互动是指电动汽车通过充电桩与电网进行能量信息的互动,通过规模化车网互动,引导车主有序错峰充电,甚至可以反向供电给电网,获得补贴收益。
南方电网公司在深圳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车网双向互动示范站以及南山供电大楼、新洲电力调度中心等一批示范站,重点开展了充电托管、需求响应、多元互动等示范运行。
南网报记者 张欢 整理报道
·编后语
坚持科技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回顾生产力的发展史,人类社会的进步本质上就是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历程。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二牛抬扛”到机械轰鸣,科技创新持续促进生产力结构与效率变革,成为人类适应自然和实现突破的核心力量。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也就是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要创新发展,要提质升级。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其对生产力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更体现为由量变到质变所产生的新科技质态,即具有革命性的创新。人类历史上的历次科技革命,都是先进科技成果大规模市场化应用的产物,新科技推动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进而释放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发展并应用新科技,在前沿重点科技领域,不仅要实现跟跑,还要达到与发达国家并跑甚至领跑的水平。为此,需要特别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比如,人工智能革命、量子计算、尖端工程技术等。所有这些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突破,都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息息相关。我们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动能。
此外,还需要打造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建设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的创新高地,既不是单纯的科技创新高地,也不是单纯的产业创新高地,而是科技和产业融合的创新高地,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样品走向产品、从“书架”走到“货架”,确保在“从1到N”的改进型创新过程中,形成更多现实生产力。
南网报记者 陈克迁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首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成功
2023-04-28
- 两部委:培育一批绿色技术领军企
2023-01-14
- 金风科技发布碳中和行动与愿景
2023-01-14
- 金风科技再斩获国际订单!
2023-01-14
- 再进军!晶科科技签订200MW风电
2023-01-14
-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暨2019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 · Tesla拟收购Maxwell,引领新一轮超级电容应用热潮
- · 即将诞生的新“网红” ——智慧电厂 它的魅力您一定要感受一下
- · 国家队入局,区块链将解锁能源供给新姿势
- · 周孝信院士:新一代电力系统与能源互联网
- · 中国电力科技奖授奖决定(2018):成果奖134项,人物奖110名
- · 中国知网发布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居电气工程类首位
- · 国家电网惊艳亮相(IEC)第82届大会 奉献中国智慧、承担国际责任
- · 热点报告 |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孝信:新一代能源系统与能源互联网
- · 再也不需要锂!澳洲大学发明可充电质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