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专题 > 可再生能源 > 氢能 > 正文

氢能行业最缺的不是钱和项目,而是专业人才

  2019-09-13 14:34:16    来源: 
A- A+
电力18讯:

8月27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氢燃料电池装机量达到45876.9kW,同比增长高达642.6%。此前,国家氢能标委会发布的《中国氢能基础设施》蓝皮书中明确指出,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建成加氢站1000座,氢燃料电池车将达到100万辆。

 

日前,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随着燃料电池产业驶入“快车道”,转型做氢能和燃料电池的企业越来越多,但这个行业目前最缺的不是钱和项目,而是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文丨本报实习记者 仲蕊 )

 

  

行业新兴、心态浮躁

是产业人才短缺的关键原因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证实,氢能行业的人才短缺现象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2017年前,很少有企业对氢燃料行业感兴趣,直到近几年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后,才开始有大批企业入局,但真心想做这个产业的并不多,有些企业就是为了补贴。”一位不愿具名的某高校教授对记者说。

 

记者梳理发现,对于我国氢能产业而言,2017年的确是一个重要节点。

 

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全面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等。

 

2017年5月科技部和交通运输部出台的《“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氢气储运技术发展,加氢站建设和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示范,形成较完整的加氢设施配套技术与标准体系。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步伐开始提速,各地方政府和企业都表现出强烈的发展积极性。

 

新兴的行业必然需要新型人才的进入和推动,而产业初期企业的蜂拥而上、大干快上,也让人才的流动与培养呈现失序状态。

 

东方氢能综合管理部主任谭春城向记者表示,“氢能行业的核心是燃料电池技术,整个行业的发展需要这一技术的突破,但由于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很少有企业投入资金培养人才,导致技术人才相当缺乏。”

 

“企业的技术开发离不开技术团队的组建与磨合,只有团队中专业人才相互密切配合,才能做好产品研发和创新,但目前在市场的快速推动下,人才分散到全国各个企业中,很多刚成立不久的企业把无论成熟与否的人才都以高薪挖走,团队的不稳定造成国内技术开发速度较慢。”谭春城进一步表示。

 

“燃料电池领域门槛相对较高,培养人才、产品开发都有相应的周期,但由于时间短,很多高校、企业都不具备成熟的培养条件。”对于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上述高校教授坦言,“行业不能浮躁,燃料电池技术比此前发展的纯电动技术门槛更高,只能静下心来慢慢研发。”

 

高校负责打好专业基础

复合型人才则需在企业实践中培养

 

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和输送场所,高校和企业在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该如何调整自身的职能?

 

记者了解到,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各司其职。“燃料电池是一门跨专业的技术,需要不同专业的配合,因此想要培养精通燃料电池的人才很难,目前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的都是专业型理论型的人才,转为技术开发人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谭春城告诉记者,“而真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则需要在技术产品开发过程中才能实现,这就需要企业的加持。”

 

“对高校而言,燃料电池不是一个新的专业,更应重视的是应用方面的新技术和专业的综合应用。”上述某高校教授进一步表示,学校的基础理论和实际产品开发差距很大,面对市场需求,特别是对比日韩技术的先进程度,还需要更为深入的技术攻坚。

 

北京亿华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内部的人才科研团队分成几个部分,有从欧美回来的氢燃料电池业内专家,有著名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以及公司自行培养的人才。

 

面对氢燃料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专注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研究的亿华通,通过引进国外专家、产学研无缝对接的模式培养产业人才,这也是目前诸多业内人士倡导的方式之一。

 

“产学研联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为产业输送基础性人才,但仍需企业更深层次的培养。”谭春城表示,“高校的培养可以打下良好基础,但高校或科研院所培养的时间短,无论什么学历或学制,积淀还远远不够。”

 

今年6月,佛山市南海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进行项目签约,成立了氢能经济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氢能学院”)并落户于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

 

“学院今年秋季原招生计划中,对该专业招生50人-100人,后来决定扩招到200人-250人。”南海技师学院招生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这个专业已经全部招满。

 

据了解,“氢能学院”的落成正是为了满足佛山南海打造“氢谷”所需的大量氢能人才。

 

南海技师学院招生人员向记者透露,由于学院刚刚成立不久,很多课程设置和更为高阶的理论与应用课程还在进一步规划完善中,目前“氢能学院”主要以教授操作层面的技能课程为主。

 

对此,亿华通相关工作人员也坦言,成立相关学院或专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才供应需求,但有经验、有积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仍然非常稀少。

 

在谭春城看来,不少企业将欧美日韩的相关业内专家“挖”回国内,对产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质量和水平良莠不齐,需要对其有相应的甄别。

 

培养人才

国家层面的引导不可或缺

 

 

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并进行课程调整,企业高薪“挖”人才、聘请国内外业内专家完善自身团队。但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国家层面的引领亦不可或缺。

 

“如果让行业自行发展,一定会经历爆发似的增长期,虽然市场机制会让整个行业形成优胜劣汰,但过程中会造成资源、人才的浪费,因此希望国家层面能够进行研究并总结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就如何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谭春城认为。

 

这一说法也得到上述高校教授的赞同,“目前整个行业有点急功近利,人才流动太大,造成技术研发的滞后,燃料电池产业5-10年内盈利的可能性很小,必须持续投入,在这过程中就需要国家发挥战略性的引导作用。”

 

谭春城进一步表示,氢能产业链很长,包括制氢、储运、加氢等环节,要实现全产业链的自主研发需要国家在技术创新、产业配套、法律规范等方面进行顶层规划,引导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tags标签: 氢能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西门子和国家电投共推氢能发展,合作拓展至绿色氢能和Po
  • 西门子和国家电投共推氢能发展,合作拓展至绿色氢能和Po
  • 传统油气企业布局氢能,优势何在?
  • 传统油气企业布局氢能,优势何在?
  • 国家电投与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签署氢能合作谅解备忘录
  • 国家电投与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签署氢能合作谅解备忘录
  • 中国工程院“中国氢能源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京召开
  • 中国工程院“中国氢能源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京召开
  •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公告
  • 目标500亿!成都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来了
编辑推荐
中国氢能竞争格局分析:超10家央

2019-06-30

中国氢能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2019-03-31

中科大在《自然》发表成果 攻

2019-02-24

首届北京未来科学城氢能和燃料

2018-11-14

《2017-2018中国氢经济发展年

2018-11-14

热点排行
  • · 上海嘉定打造“氢能港” 形成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体系
  • · 氢能或将整体带动汽车产业链转型发展
  • · 氢能产业规划已完成规划内容编制工作 即将上报国务院
  • · 中国煤炭报:国家能源集团入选国际氢能委员会首届董事会
  • · 国家电投与延庆区政府签署绿色氢能产业合作框架协议
  • · 氢燃料电池的大爆发是投资新风口还是一时脑热?
  • · 国内首个太阳能燃料生产示范工程 10MW光伏制氢项目在甘肃兰州落地
  • · 氢燃料电池公交正加速推广应用!氢能或将整体带动汽车产业链转型发展
  • · 三峡资本与东方投资、成都创投发起设立东方电气氢能产业基金
  • · 权威预测: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接近10%
推荐阅读
  • · 中国氢能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 · 北京未来科学城氢能聚集效应渐成,电力央企研发占据先发优势!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