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碳中和 新型电力系统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1电企工作会议 碳中和 国网剥离装备制造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专题 > 综合能源服务 > 动态 > 正文

如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2021-09-24 10:31:59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新型电力系统究竟长啥样?又该如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目前,业内形成了一定共识,但在其构建方式和具体技术细节方面,仍处于探讨和探索的阶段。


“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走向碳中和的一个关键举措,需要纵向源网荷储协调规划、横向多能互补,调动各种灵活性资源,实现安全、可靠、灵活供电。”9月11日,在第五届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探索”为主题的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与政策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


新型电力系统究竟是什么样?又该如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目前,业内基本的共识是,新型电力系统是以骨干电网为支撑,具有多源协同互补、多网柔性互联、源网荷储智慧互动等特征的新型系统,但在其构建方式和具体技术细节方面,仍处于探讨和探索的阶段。


技术路径仍处于探讨阶段


中信证券研究院分析师认为,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可能面临一系列挑战,或出现电网投资波动、行业竞争加剧、特高压推进不及预期、智能终端渗透不及预期、国产化替代进展缓慢以及综合能源服务推广缓慢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新型电力系统下电网的建设应该采用何种技术路线,目前还没有定论。


国家电网公司一级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剑波曾表示,对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来说,第一步要讨论清楚系统是不是同步交流。“现在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有提出直流,有提出交直流,我个人认为,综合考虑发展的渐进过程和最终目标,新型电力系统的主网应以同步交流为主。”


“为了适应高比例清洁能源发电的特性,新型电力系统技术上要突出灵活性和柔性化。灵活的发电方式需要灵活的电力系统作为支撑。”基于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认为,新型电力系统更适宜采用柔性直流。


汤广福表示,电力系统的柔性化需要广泛运用以柔性直流输电为代表的柔性输电方式来实现。柔性直流就像一个完全可控的水泵,能够精准控制水流的方向、速度和流量,通过对电力系统的柔性化改造,可以让调控更加灵活,在大规模接入清洁能源时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储能需成为规模化灵活调节电源


杜祥琬认为,建设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其目的在于实现安全、可靠、灵活的供电,在常态下确保经济、社会正常运转,在极端情况下也能保障供电安全。


郭剑波表示,这就需要考虑电网电量充裕性问题。“从最近几年的新能源运行情况来看,某些地区的省级电网出现连续8天风电出力低于10%,超过4天光伏出力低于10%。因此,现阶段想要维持电量稳定,储能无疑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


“但是,如果对储能的并网条件和技术规范不进行深入研究,储能对电网的安全保障作用会大打折扣。”郭剑波认为,“现阶段,我国同步机组的能力是正常额定电流的7-8倍,未来,电网如果仍以交流同步技术为主,需要强大的无功电压支撑能力。当前,储能种类繁多,电池特性各不相同,对于超高电流,逆变器仅能提供正常电流的1.2倍左右的容量。”


汤广福认为,近年来,电化学储能在清洁能源开发的带动下,以及各类政策的倾斜下迎来飞速发展。但由于技术不成熟、经济成本高等因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无法成为规模化灵活调节电源,不能完全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对于储能的需求。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不是一蹴而就,在储能成为大规模灵活电源之前,应采用柔性输电等技术,发挥电力系统时空互补和多能互补的间接储能作用,实现电能稳定输出。”汤广福称。


源网荷储协同是破题关键


在业内人士看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极具开创性、挑战性的系统工程,坚强智能电网是基础,源网荷储协同是关键。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网专家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传统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在调度运行模式上,以大电源大电网为主要控制对象、源随荷动的调度模式,向源网荷储协调控制、输配微网多级协同的调度模式转变;在技术创新模式上,由以企业自主开发为主,向跨行业跨领域合作开发转变。


“首先,纵向从发、输、配、用及源、网、荷、储协调规划,横向采用多能互补进行平衡;其次,要发展多种类型的商业化储能技术,不再单一集中于电化学储能电池;最后,要调动各种灵活性资源,加强需求侧管理。”杜祥琬在阐述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思路时说,“预计到2025年,我国需求侧响应将达到7000万千瓦,占电网最大负荷的4%,长期来看,需求侧响应有望突破20%。”


杜祥琬同时表示,在电网发展方式上,要由以大电网为主,向大电网、微电网、局部直流电网融合发展转变,实现新形态电网与大电网的协同发展;在电源发展方式上,推动新能源发电向集中式与分布式开发并举转变,将分布式电源与储能及数字化管理结合,建成一批“微网”和“虚拟电厂”,既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与大电网互动。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中共中央 国务院正式发布《关

2021-10-24

南网综合能源增资扩股,智光电气

2019-09-14

泛在电力物联网下的综合能源服

2019-09-14

国家电网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

2019-09-13

能源电力企业联合互联网、通信

2019-06-30

热点排行
  • · 综合能源系统:寻路能源变革
  • · 浙江大学丁一:长三角综合能源系统发展驱动力与关键技术探讨
  • · 2018年综合能源技术及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 · 综合能源服务 您的用能管家
  • · 以东京电力公司综合能源服务为例——国外综合能源服务的发展实践与启示
  • · 山东电力:共建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生态圈
  • · 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综合能源服务创新应用”专题论坛
  • · 综合能源服务知识体系研究
  • · 综合能源服务模式成效调查
  • · 福建分公司福清元洪投资区综合智慧能源项目一期工程顺利并网发电
推荐阅读
  • · 中共中央 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 · 能源电力企业联合互联网、通信、家电巨头“搞事情” 中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即将成立
  • · 2019年的综合能源服务:风口还是入口?
  • · 综合能源服务万亿市场的运行法则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