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30年》征文:煤油灯的记忆
2008-11-20 11:15:09 来源:
A-
A+
电力18讯: 煤油灯的记忆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我生在一个贫穷的山村。1978年,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我6岁,上小学一年级。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点的是煤油灯,随便找个器皿当油瓶,棉条做个灯芯即可。那时候虽然屋子面积不大,可点上一盏灯也是形同虚设,面对面把人看清楚都难。母亲在灯下做针线活,都要把脸凑到灯前才勉强能穿针引线。最让人好气又好笑的是,因为油烟过大,点一晚上灯,第二天一家人像是灰里扒出来的,脸上和鼻孔里满是烟尘。再后来,村里有人用上了“洋油灯”,不但油瓶美观了,还加了玻璃灯罩,灯芯还可以调整大小。灯亮了,可费用却上去了。因为这种油比普通煤油要贵很多,一家人都省着用,有时只有来客人时才舍得点,有些人家宁可点着煤油灯过着黑灯瞎火、满面油烟的日子,也舍不得多花几个钱。那时电灯只能在书本上才能看得到,小时候的我总在想,电灯是什么样的呢?我家什么时候才能告别煤油灯也用上电灯呢?
1979年村里架设了电线,300多户的村安装了一台30KVA的变压器,为每户装上了电灯。那时候淘气的我喜欢拉开关开灯关灯,看着灯泡一亮一灭,觉得电真的好神奇,为什么让它亮就亮让它灭就灭呢?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亮起电灯,孩子们的欢呼声不绝于耳。其实那时的电灯灯光很弱,一般的灯泡也就是5W或10W的,但比起煤油灯来已经是天壤之别了。只有谁家晚上有大事情的时候才在院子里换一个大点的灯泡,也就是40W或60W的,那时就觉得太亮堂了,心里像过年一样的感觉。
1988年,我16岁,是一名中学生,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推进,农村的日子逐渐富裕了,人们把小灯泡换成了大灯,由原来的几间屋一盏灯变成一间屋多盏灯,灯光越来越亮。个别富裕的人家开始有了彩电冰箱,村里原有的配电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了,我们村的变压器也从30KVA换成了100KVA,架空线也由16MM2换成35MM2的。但那时电力供应很不可靠,电压很低还经常拉闸限电,人们依然没有彻底告别点煤油灯的日子。
1998年,我26岁,这已经是我在电力企业工作的第二个年头了。这一年国家开始实行农村低压线路改造,推行两改一同价的民心工程。改造所需的所有的线路和电力设施都由国家投资,农改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村的变压器由100KVA的更换成250KVA,原有的6米,7.5米的万国牌电杆也更换成10米、12米的砼杆,架空导线也由35MM2更换成70MM2,农村用电得到了可靠保障,供电可靠率端电压合格率也达到了合格标准。农改那段日子,我每天跟着施工队伍早出晚归测量、施工,真的很辛苦,但心里却是美滋滋的,我的父老乡亲们终于可以彻底告别煤油灯了。
今年我已经在电力企业工作12个年头了,虽然这些年在基层工作很辛苦,也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但看着我们的电力事业蓬勃发展,电网建设日新月异,供电可靠率逐年攀升,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稿源: 唐山劳动日报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我生在一个贫穷的山村。1978年,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我6岁,上小学一年级。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点的是煤油灯,随便找个器皿当油瓶,棉条做个灯芯即可。那时候虽然屋子面积不大,可点上一盏灯也是形同虚设,面对面把人看清楚都难。母亲在灯下做针线活,都要把脸凑到灯前才勉强能穿针引线。最让人好气又好笑的是,因为油烟过大,点一晚上灯,第二天一家人像是灰里扒出来的,脸上和鼻孔里满是烟尘。再后来,村里有人用上了“洋油灯”,不但油瓶美观了,还加了玻璃灯罩,灯芯还可以调整大小。灯亮了,可费用却上去了。因为这种油比普通煤油要贵很多,一家人都省着用,有时只有来客人时才舍得点,有些人家宁可点着煤油灯过着黑灯瞎火、满面油烟的日子,也舍不得多花几个钱。那时电灯只能在书本上才能看得到,小时候的我总在想,电灯是什么样的呢?我家什么时候才能告别煤油灯也用上电灯呢?
1979年村里架设了电线,300多户的村安装了一台30KVA的变压器,为每户装上了电灯。那时候淘气的我喜欢拉开关开灯关灯,看着灯泡一亮一灭,觉得电真的好神奇,为什么让它亮就亮让它灭就灭呢?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亮起电灯,孩子们的欢呼声不绝于耳。其实那时的电灯灯光很弱,一般的灯泡也就是5W或10W的,但比起煤油灯来已经是天壤之别了。只有谁家晚上有大事情的时候才在院子里换一个大点的灯泡,也就是40W或60W的,那时就觉得太亮堂了,心里像过年一样的感觉。
1988年,我16岁,是一名中学生,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推进,农村的日子逐渐富裕了,人们把小灯泡换成了大灯,由原来的几间屋一盏灯变成一间屋多盏灯,灯光越来越亮。个别富裕的人家开始有了彩电冰箱,村里原有的配电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了,我们村的变压器也从30KVA换成了100KVA,架空线也由16MM2换成35MM2的。但那时电力供应很不可靠,电压很低还经常拉闸限电,人们依然没有彻底告别点煤油灯的日子。
1998年,我26岁,这已经是我在电力企业工作的第二个年头了。这一年国家开始实行农村低压线路改造,推行两改一同价的民心工程。改造所需的所有的线路和电力设施都由国家投资,农改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村的变压器由100KVA的更换成250KVA,原有的6米,7.5米的万国牌电杆也更换成10米、12米的砼杆,架空导线也由35MM2更换成70MM2,农村用电得到了可靠保障,供电可靠率端电压合格率也达到了合格标准。农改那段日子,我每天跟着施工队伍早出晚归测量、施工,真的很辛苦,但心里却是美滋滋的,我的父老乡亲们终于可以彻底告别煤油灯了。
今年我已经在电力企业工作12个年头了,虽然这些年在基层工作很辛苦,也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但看着我们的电力事业蓬勃发展,电网建设日新月异,供电可靠率逐年攀升,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稿源: 唐山劳动日报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国投公司王会生:四十年来家国梦
2018-11-20
- 谢开:我国电力市场体系发展路径
2018-10-18
- 电力员工职业病图鉴及自救指南
2018-10-18
- 【改革开放40年】一位“黄金人
2018-07-11
- 有人说我搞垮了光伏行业!我现在
2018-07-11
热点排行
- · 双达标-夜巡
- · 酷暑潭电人
- · 大唐梦
- · 渔家傲•赞潭电迎峰度夏
- · 改革添活力 拼搏铸辉煌――写在贵池供电成立30周年之际
- · 【珍藏30年】清流变迁
- · 夏日风情
- · 水天之恋
- · 改革开放30年 丹棱电力大变迁
- · 【最美一线员工】贵州脱贫公路的“骄阳”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