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电网风雨30年蓬勃发展
2009-01-13 11:26:19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林洁
从依赖3台简单发电机组到建成贯通城乡的现代化电网,从1.24万千伏安变电容量刷新为95.3万千伏安,浙江平湖电力点亮了万家灯火,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车轮。
1月12日上午,平湖供电局“纪念平湖电力事业改革开放30年”展厅内,一位老人在图板前久久伫立,他就是曾经的平湖供电局局长沈大法,这位与电力事业相伴近半个世纪的老人,见证了平湖电网发展的不平凡历程。
12个乡镇共用一条35千伏线路
1958年春天,18岁的沈大法以学徒工身份进入公私合营的平湖电厂工作。在那个年代,很少有人知道“电”究竟为何物。“1957年以前,白天的时候整个城关只有一家面粉加工作坊的马达是要用电的,到了晚上,干脆就用不着发电,因为根本没有需求,”沈大法说。
然而,到了1960年,平湖的供电情况还是亮起了“红灯”。随着当时前苏联与中国关系的冰冻,国内柴油供应告急,这使一直靠燃烧柴油进行水利灌溉的农业生产全线告急,平湖有的农村甚至开始采用柴油与菜油混燃保证水利灌溉。为缓解燃眉之急,当时的平湖县委、县政府一方面向邻近的上海协商要电,一方面要求平湖电厂不惜一切代价保障农业生产电力供应。于是,1960年春节刚过,沈大法奉命前往上海金山吕巷,开始进行上海输送平湖35千伏的输电线路架设工作。
当年的电力线路架设工作是项苦差事,工人们没有任何代步工具,材料和设备都是靠坐4个多小时的船运送过去的。为抢进度,所有人昼夜不息地干,累了席地而睡,渴了在河浜里捧口水喝,终于赶在1960年5月架起了县内第一条输电线路――金山县吕巷至平湖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并于同年7月建成平湖变电所。“虽然当时的主变容量只有2400千伏安,但保障了平湖县12个乡镇的用电,这条35千伏线路成了平湖的‘救命线’,”沈大法回忆道,从这里架设到各个乡镇的线路为急需电力灌溉的农村送去了及时雨,农村那时候有句话:“电线架到哪里,哪里就丰收。”电力工人们走在田野里,常常碰上专程前来道谢的老乡,感觉格外自豪。
平湖首座110千伏变电所诞生
虽说一条线路供12个乡镇用电有点不堪重负,但当时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的平湖县用电需求并不大,加上1962年嘉兴也开始为平湖输送电力,因此,平湖地区真正的用电矛盾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凸显。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让长三角地区步入经济发展新时期,全塘、黄姑等地乡镇企业开始崛起,国有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随之而来的电力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
“没有电力支撑,经济根本无法发展,”当时的沈大法是平湖电力公司经理,他谈起了刻骨铭心的一件事。上世纪80年代初期,首都钢铁厂一个分厂的工程项目要南迁,相中了与上海毗邻的平湖。如果这个项目能够顺利落地,将给平湖经济带来巨大的益处。“平湖现在的电力是远不能满足这个项目需求的,你们有建设中的变电所吗?是多少千伏的?何时能够投产?”项目组专家们考察后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在得不到满意答复后,专家们拂袖而去,这一项目最终转投宁波地区。“当时,还有非常多的工业项目,就是在电力这个口子上‘卡’下去的,”沈大法说,这也让平湖县委、县政府痛定思痛,决心彻底改变电力发展滞后局面。
1980年,平湖县在财政异常困难条件下,毅然筹集40万元资金,投入建设全县第一座110千伏变电所。沈大法说,施工令一下,工人们被褥一卷就在乡下住上一个多月甚至好几个月,白天在田间地头施工,晚上睡在稻草棚。一次,一位县委领导下乡慰问施工队伍,沈大法把一个新建的稻草棚让给他留宿一晚,可第二天早上,县委领导竟发现一床被褥全湿了,仔细一看,原来铺设的厚厚的稻草被压沉了,人和被子与潮湿的地面来了个“亲密接触”。困难让电力人越战越勇,1981年,平湖首座 110千伏变电所――平湖变投入使用,配变容量达31500千伏安,大大缓解了平湖的用电窘境。之后,电力施工队又陆续开工建设全塘变、新埭变等多座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所,为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两网改造年增变电容量14.7万千伏安
随着电网建设的推进,工业用电逐步得到满足,那么,城乡居民的生活用电呢?“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力部门专程进行了一次‘无电村’和‘无电县’清理行动,平湖城乡居民用电自此步上了新台阶,”沈大法回忆说,经过这次清理,平湖城乡基本消除了无电户,万家灯火的温馨景象让电力人备感自豪。在此后的1992年,平湖顺利通过考核验收,成为全国第8个农村电气化县(市)。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仅仅亮灯已不能满足日益攀升的用电需求。当时,不少电力工人发现,许多农户拥有的家用电器数量赶上了城市水平,可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却没有同步提升。让大家印象最深的是,新仓镇某个农户购买了冰箱却因为经常断电,只能将冰箱当成衣柜使用。于是,解决农村地区电力基础设施落后、电网结构不合理、供电能力低下等问题摆在电力建设者面前。从1999年开始,平湖积极推进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工程,低压线路更新、配变改造不仅让农村居民真正过上了电气化生活,而且带动了乡镇工业的发展。同时,电力部门也开始对城网的改造,完成了多个小区和公变台区的电网改造,缓解了夏季城区居民生活用电紧张局面。2005年,一笔2.5亿元资金投入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全年增加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4.7万千伏安。这一年,110千伏平湖变易地改造后,成为平湖境内首座全户内式变电所。
科技腾飞实现了电网发展的77倍
“1981年,平湖市变电容量仅为1.24万千伏安;而到2007年,全市已拥有220千伏变电所3座、110千伏变电所11座、35千伏变电所5座,变电容量达到95.3万千伏安,是30年前的77倍,”沈大法欣喜地谈起平湖电网的变迁。1998年,平湖110千伏平北集控站成立,新投产的平湖110千伏虹霓变电所首次应用综合自动化装置,成功实现了变电所遥测、遥信、遥控、遥调的四遥功能。同时,7座35千伏变电所、1座110千伏变电所进入无人值班改造阶段。2000年12月,8座变电所逐渐从少人值班转变为无人值班,此后,所有110千伏变电所均按无人值班、远程监控进行设计建设。目前,平湖供电管辖的8座110千伏变电所、2座35千伏变电所全部进入有人值守、无人值班的时代,新一代变电人从2005年开始经过3年苦心钻研,自主研发了一套采用巡检终端(PDA)和巡检定位标识(RFID射频标签)相结合的保障巡视系统,轻松掌控了这10座变电所。
近年来,平湖供电公司在嘉兴电力引领下,坚持用创新发展信念追求着电网发展的数字化轨迹,县公司SAP系统、10千伏配网自动化试点、光缆在线检测等科技项目先后进入研发试用期,同时,110千伏变电所建设开始采用占地面积小的GIS组合电器。高科技的应用不断刷新电网发展新记录,描绘电网建设的新蓝图。沈大法介绍,到2010年,平湖电网将拥有220千伏变电所4座,110千伏变电所13座,总容量将达111.15万千伏安。
从依赖3台简单发电机组到建成贯通城乡的现代化电网,从1.24万千伏安变电容量刷新为95.3万千伏安,浙江平湖电力点亮了万家灯火,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车轮。
1月12日上午,平湖供电局“纪念平湖电力事业改革开放30年”展厅内,一位老人在图板前久久伫立,他就是曾经的平湖供电局局长沈大法,这位与电力事业相伴近半个世纪的老人,见证了平湖电网发展的不平凡历程。
12个乡镇共用一条35千伏线路
1958年春天,18岁的沈大法以学徒工身份进入公私合营的平湖电厂工作。在那个年代,很少有人知道“电”究竟为何物。“1957年以前,白天的时候整个城关只有一家面粉加工作坊的马达是要用电的,到了晚上,干脆就用不着发电,因为根本没有需求,”沈大法说。
然而,到了1960年,平湖的供电情况还是亮起了“红灯”。随着当时前苏联与中国关系的冰冻,国内柴油供应告急,这使一直靠燃烧柴油进行水利灌溉的农业生产全线告急,平湖有的农村甚至开始采用柴油与菜油混燃保证水利灌溉。为缓解燃眉之急,当时的平湖县委、县政府一方面向邻近的上海协商要电,一方面要求平湖电厂不惜一切代价保障农业生产电力供应。于是,1960年春节刚过,沈大法奉命前往上海金山吕巷,开始进行上海输送平湖35千伏的输电线路架设工作。
当年的电力线路架设工作是项苦差事,工人们没有任何代步工具,材料和设备都是靠坐4个多小时的船运送过去的。为抢进度,所有人昼夜不息地干,累了席地而睡,渴了在河浜里捧口水喝,终于赶在1960年5月架起了县内第一条输电线路――金山县吕巷至平湖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并于同年7月建成平湖变电所。“虽然当时的主变容量只有2400千伏安,但保障了平湖县12个乡镇的用电,这条35千伏线路成了平湖的‘救命线’,”沈大法回忆道,从这里架设到各个乡镇的线路为急需电力灌溉的农村送去了及时雨,农村那时候有句话:“电线架到哪里,哪里就丰收。”电力工人们走在田野里,常常碰上专程前来道谢的老乡,感觉格外自豪。
平湖首座110千伏变电所诞生
虽说一条线路供12个乡镇用电有点不堪重负,但当时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的平湖县用电需求并不大,加上1962年嘉兴也开始为平湖输送电力,因此,平湖地区真正的用电矛盾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凸显。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让长三角地区步入经济发展新时期,全塘、黄姑等地乡镇企业开始崛起,国有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随之而来的电力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
“没有电力支撑,经济根本无法发展,”当时的沈大法是平湖电力公司经理,他谈起了刻骨铭心的一件事。上世纪80年代初期,首都钢铁厂一个分厂的工程项目要南迁,相中了与上海毗邻的平湖。如果这个项目能够顺利落地,将给平湖经济带来巨大的益处。“平湖现在的电力是远不能满足这个项目需求的,你们有建设中的变电所吗?是多少千伏的?何时能够投产?”项目组专家们考察后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在得不到满意答复后,专家们拂袖而去,这一项目最终转投宁波地区。“当时,还有非常多的工业项目,就是在电力这个口子上‘卡’下去的,”沈大法说,这也让平湖县委、县政府痛定思痛,决心彻底改变电力发展滞后局面。
1980年,平湖县在财政异常困难条件下,毅然筹集40万元资金,投入建设全县第一座110千伏变电所。沈大法说,施工令一下,工人们被褥一卷就在乡下住上一个多月甚至好几个月,白天在田间地头施工,晚上睡在稻草棚。一次,一位县委领导下乡慰问施工队伍,沈大法把一个新建的稻草棚让给他留宿一晚,可第二天早上,县委领导竟发现一床被褥全湿了,仔细一看,原来铺设的厚厚的稻草被压沉了,人和被子与潮湿的地面来了个“亲密接触”。困难让电力人越战越勇,1981年,平湖首座 110千伏变电所――平湖变投入使用,配变容量达31500千伏安,大大缓解了平湖的用电窘境。之后,电力施工队又陆续开工建设全塘变、新埭变等多座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所,为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两网改造年增变电容量14.7万千伏安
随着电网建设的推进,工业用电逐步得到满足,那么,城乡居民的生活用电呢?“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力部门专程进行了一次‘无电村’和‘无电县’清理行动,平湖城乡居民用电自此步上了新台阶,”沈大法回忆说,经过这次清理,平湖城乡基本消除了无电户,万家灯火的温馨景象让电力人备感自豪。在此后的1992年,平湖顺利通过考核验收,成为全国第8个农村电气化县(市)。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仅仅亮灯已不能满足日益攀升的用电需求。当时,不少电力工人发现,许多农户拥有的家用电器数量赶上了城市水平,可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却没有同步提升。让大家印象最深的是,新仓镇某个农户购买了冰箱却因为经常断电,只能将冰箱当成衣柜使用。于是,解决农村地区电力基础设施落后、电网结构不合理、供电能力低下等问题摆在电力建设者面前。从1999年开始,平湖积极推进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工程,低压线路更新、配变改造不仅让农村居民真正过上了电气化生活,而且带动了乡镇工业的发展。同时,电力部门也开始对城网的改造,完成了多个小区和公变台区的电网改造,缓解了夏季城区居民生活用电紧张局面。2005年,一笔2.5亿元资金投入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全年增加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4.7万千伏安。这一年,110千伏平湖变易地改造后,成为平湖境内首座全户内式变电所。
科技腾飞实现了电网发展的77倍
“1981年,平湖市变电容量仅为1.24万千伏安;而到2007年,全市已拥有220千伏变电所3座、110千伏变电所11座、35千伏变电所5座,变电容量达到95.3万千伏安,是30年前的77倍,”沈大法欣喜地谈起平湖电网的变迁。1998年,平湖110千伏平北集控站成立,新投产的平湖110千伏虹霓变电所首次应用综合自动化装置,成功实现了变电所遥测、遥信、遥控、遥调的四遥功能。同时,7座35千伏变电所、1座110千伏变电所进入无人值班改造阶段。2000年12月,8座变电所逐渐从少人值班转变为无人值班,此后,所有110千伏变电所均按无人值班、远程监控进行设计建设。目前,平湖供电管辖的8座110千伏变电所、2座35千伏变电所全部进入有人值守、无人值班的时代,新一代变电人从2005年开始经过3年苦心钻研,自主研发了一套采用巡检终端(PDA)和巡检定位标识(RFID射频标签)相结合的保障巡视系统,轻松掌控了这10座变电所。
近年来,平湖供电公司在嘉兴电力引领下,坚持用创新发展信念追求着电网发展的数字化轨迹,县公司SAP系统、10千伏配网自动化试点、光缆在线检测等科技项目先后进入研发试用期,同时,110千伏变电所建设开始采用占地面积小的GIS组合电器。高科技的应用不断刷新电网发展新记录,描绘电网建设的新蓝图。沈大法介绍,到2010年,平湖电网将拥有220千伏变电所4座,110千伏变电所13座,总容量将达111.15万千伏安。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国投公司王会生:四十年来家国梦
2018-11-20
- 谢开:我国电力市场体系发展路径
2018-10-18
- 电力员工职业病图鉴及自救指南
2018-10-18
- 【改革开放40年】一位“黄金人
2018-07-11
- 有人说我搞垮了光伏行业!我现在
2018-07-11
热点排行
- · 双达标-夜巡
- · 酷暑潭电人
- · 大唐梦
- · 渔家傲•赞潭电迎峰度夏
- · 改革添活力 拼搏铸辉煌――写在贵池供电成立30周年之际
- · 【珍藏30年】清流变迁
- · 夏日风情
- · 水天之恋
- · 改革开放30年 丹棱电力大变迁
- · 【最美一线员工】贵州脱贫公路的“骄阳”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