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渝鄂背靠背柔性直流工程“五比一创”劳动竞赛总结会上,65项创新施工工艺得到表彰。对于这项世界上首次将柔性直流输电电压提升至±420千伏、电力输送容量达500万千瓦的柔性直流工程,创新工艺的实施和应用再一次为电网科技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高标准开展技术创新
在渝鄂背靠背柔性直流工程完成全部调试项目、具备投运条件的那一天,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直流建设分公司负责人袁清云向全体参建人员表示感谢:“渝鄂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建设规模大,技术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狠抓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和投资控制,优质高效推进了工程建设。”
渝鄂背靠背柔性直流工程对提升电网科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从事直流特高压电网建设的建设者而言却不轻松。电压等级降了,工程技术创新要求却多了,设备安装精密度要求高了,施工细节要求更严了,很多单项指标需达到业内第一才行。
参与建设管理大纲编制的南通道换流站业主项目部郎鹏越说:“建设管理大纲围绕工程技术创新点、施工困难点、安全风险点等,着重优化了工程特有的阀厅光纤和水路布置、IGBT阀安装调试等方面,并针对每一项具体内容配置详细的施工标准、作业流程和考核要点,为施工方描绘出明明白白的施工路径图。”最终,南通道和北通道两个换流站形成了7大项30小项的技术创新施工手册,管理成果颇为丰富。
另一方面,为让施工单位掌握技术要领,南通道换流站依托现场专题培训、“智慧云”工地信息平台查阅、二维码交底读取、施工方案技术审核等形式,分阶段分批次做好培训。河南二建土建A包施工项目部王节勇在参加培训后感慨:“培训非常注重实效性,让我们现场施工人员学得明白看得清楚,更好地理解了怎么从安全、质量各方面提升施工水平。”
作风硬解决作业难点
南通道换流站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境内主要为鄂西南山地;北通道换流站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龙泉镇,是典型的丘陵地形。北通道换流站业主项目部魏常信在参与渝鄂背靠背柔性直流工程之前,参与过黑河、呼伦贝尔、晋北换流站的工程建设,习惯了在沙漠、荒原或偏僻山区进行施工。首次来到葱郁的武陵山区,魏常信碰到了新的难题:“这里雨天多,常年低温潮湿,施工难度大;山路多、场地狭窄,大件运输难度也不小。”业主项目部与参建单位经过商量,决定采取下雨时暂歇施工、雨后组织施工人员加班加点作业的方法,形成了工地特殊的作息“白加黑”、施工“机动战”现象,合理有效利用施工人力、机械资源和施工时间。
南通道换流站场地狭窄,机械转场困难。据此,郎鹏越说:“平时,我们通过测算量化出与施工进度相匹配的物资供给量;在物资供给高峰时,项目部人员加班加点组织卸装和安装,让设备物资保障畅通高效。”大件运输前,国网直流公司提早与驻地政府交通、路政部门密切联系协商,合理组织道路整修、路线优化、车辆编组和应急演练。经过空载和模拟运输的检验后,自2018年8月起,13台重达318吨的联结变压器陆续踏上131.3千米的旅途,经恩施城区主干道、国省道及农村公路,2次对穿高速公路,18次上跨下穿高速公路,历时三个月,联结变最终全部运抵施工现场。
渝鄂背靠背柔性直流工程两端换流站首次应用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功率IGBT电力电子器件,而这也是柔性直流区别于传统晶闸管阀直流工程的重要特征之一。IGBT的安装环境与精度要求非常苛刻,所以安装单位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前期组织监理、设计、厂家、施工等单位编制IGBT阀安装作业指导书。针对最关键的环节――防尘,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现场采取了设备材料无尘运输、进出人员风淋间除尘、施工作业粉尘控制、空调系统和空气净化系统辅助降尘、环境监测系统联动控制等5个步骤,将信息监测技术与传统施工方法融合,保障核心设备的安装工艺和质量。
此次渝鄂背靠背柔性直流工程,南通道换流站共创新施工工艺45项,优化作业环节166个,较以往施工质量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北通道换流站则采取“地面组件喷涂、网架整体顶升”的方法,将重达500吨的钢网架通过液压同步顶升装置一次顶升就位,降低高空作业风险,开创钢网架施工工艺的先河,为后续柔直工程建设积累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