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吉林热电厂汽机调速班班长闫志强
2008-05-12 10:57:57 来源:
A-
A+
电力18讯: 记者:刘君伟
劳模档案:从检修工、负责人、施工组长、副班长、班长,闫志强在国电吉林热电厂汽机调速班一干就是23年。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用不懈努力和火一样的热情,精彩诠释了对事业、对企业的热爱与忠诚。先后获得“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中国国电集团‘十佳’明星员工、国电集团公司‘168’优秀技术人才、国电东北公司‘建功杯’竞赛劳动模范”,并捧回了国电“二级奖章”等荣誉。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把它做好;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尽心尽力”。这是闫志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85年,21岁的他从长春电力技校毕业,分配来到国电吉林热电厂汽机分场调速班。当时的调速班同电气继电、热工自动一起,是全厂有名的三大一类班组。在同批学员中能被择优分到这样一个技术性强、重要性高的班组,小闫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既然有幸能到了这个岗位上,就一定要干出个名堂,要做就做到最好!
吉热是个老厂,设备型号复杂,有2.5万、5万、12.5万、20万,大大小小的汽轮机有11台。其中,有50年代前苏联生产的,有70年代国产的,还有俄罗斯90年代生产的,每台机调速设备都不一样。要想让这些型号各异、容量不同的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没有一手过硬的技术的确难以胜任。
小闫说,虽然他只是一名技校生,却从没轻看自己。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为了尽快熟悉设备,他跟着师傅满现场地跑,对照图纸,一台机一台机地摸清设备构造。班里有了新任务,总是要求多参与一些,以便多学一点,不明白的就查阅资料,不懂的就没完没了地问。要是有啥生产问题当时没解决,心里就感觉空落落的,晚上睡觉也不安稳,一旦有了思路,就是半夜也要爬起来琢磨,直到搞懂弄通为止。就这样,在不断地学习和解决问题中,小闫的技术和业务水平有了飞速长进,对全厂的汽轮机调速系统有了细致深入的掌握,总结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终于也成为了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先后成功地解决了调节系统摆动和门杆频繁断裂等多项疑难问题,还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技术论文,获得了优秀论文评比的二等奖。
2004年9号机电调改造,是闫志强当班长后遇到的最大挑战。接到任务的当天,小闫说他一夜没合眼,心里也打鼓,反复掂量这副重担能不能挑。因为厂里第一台纯电调机组是由专业公司承揽的,这次自行安装调试,可以说是开了建厂以来的先例。在大修工期内完成标准项目都很困难,如果再加上拆除旧设备、安装调试新设备,这么大的工程,能行吗?周围许多关心他的人,都为他这个敢于“吃螃蟹”的举动捏了一把汗。
作为主攻班组的班长,闫志强当然清楚这其中的难度,但他更理解厂子的难处。如果不去掌握这个本领,难道永远让厂子拿重金去请人安装调试?思来想去,强烈的责任感使他更加坚定了迎接挑战的信心。他跟班员们说,既然咱接下了这个任务,就决不能当逃兵,干就要干好。除了给大伙鼓劲,他还在班里成立了攻关小组,对照密密麻麻、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纸进行学习,查阅相关资料、研究最佳改造方案、敲定具体施工细节,对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逐项制定解决措施。
大修开工前一个多月,他带领大伙提前动手准备,将电调系统所用的近百根白钢管,按照施工标准进行了冲刷清扫。小闫说,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正式开工后,他和班里的同志们,没有一天按时回过家,每天都从早忙到晚,收工后大家各自回家了,他还得盘算第二天的工作。改造过半的时候,由于长时间大负荷的连续工作,有些同志感觉吃不消了,每天从早到晚坚守在现场,两条腿由于长时间站立,往哪里一坐就不愿意起来,闫班长说那时才体验到原来坐着,也是件享受的事儿。
后期调试时,由于有几个技术难题没有解决,为不影响按期交工,小闫和几名骨干更是挑灯夜战,连续几天工作至凌晨三点多钟,在班组的椅子上打个盹儿,第二天继续工作。尽管这样,一些困难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像。旧液压管路拆除全部是高空作业,动火点多,有的管子拆下来还冒着烟、淌着油,危险性特别大,由于事先制定了周密的防范措施,整个工程没有出现任何安全上的闪失。
新电调系统对焊接质量和焊口标准要求极高,稍有疏忽,就可能给后期调试带来很大困难。为了保证施工万无一失,每个项目闫志强都亲自参与,严格把好安全质量关。每根油管接头密封圈、调门预紧力、门杆与门杆套间隙,还有500多米EH油管、近400个焊口,他都像过筛子一样进行仔细检查。改造中,他和班组成员自行设计的一套EH油管冲洗专用工具,还派上了大用场,一次可冲刷5、6根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保证了油管的清洁度。经过夜以继日地奋战,油压波动、配汽机构卡涩等十几个棘手的问<
劳模档案:从检修工、负责人、施工组长、副班长、班长,闫志强在国电吉林热电厂汽机调速班一干就是23年。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用不懈努力和火一样的热情,精彩诠释了对事业、对企业的热爱与忠诚。先后获得“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中国国电集团‘十佳’明星员工、国电集团公司‘168’优秀技术人才、国电东北公司‘建功杯’竞赛劳动模范”,并捧回了国电“二级奖章”等荣誉。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把它做好;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尽心尽力”。这是闫志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85年,21岁的他从长春电力技校毕业,分配来到国电吉林热电厂汽机分场调速班。当时的调速班同电气继电、热工自动一起,是全厂有名的三大一类班组。在同批学员中能被择优分到这样一个技术性强、重要性高的班组,小闫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既然有幸能到了这个岗位上,就一定要干出个名堂,要做就做到最好!
吉热是个老厂,设备型号复杂,有2.5万、5万、12.5万、20万,大大小小的汽轮机有11台。其中,有50年代前苏联生产的,有70年代国产的,还有俄罗斯90年代生产的,每台机调速设备都不一样。要想让这些型号各异、容量不同的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没有一手过硬的技术的确难以胜任。
小闫说,虽然他只是一名技校生,却从没轻看自己。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为了尽快熟悉设备,他跟着师傅满现场地跑,对照图纸,一台机一台机地摸清设备构造。班里有了新任务,总是要求多参与一些,以便多学一点,不明白的就查阅资料,不懂的就没完没了地问。要是有啥生产问题当时没解决,心里就感觉空落落的,晚上睡觉也不安稳,一旦有了思路,就是半夜也要爬起来琢磨,直到搞懂弄通为止。就这样,在不断地学习和解决问题中,小闫的技术和业务水平有了飞速长进,对全厂的汽轮机调速系统有了细致深入的掌握,总结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终于也成为了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先后成功地解决了调节系统摆动和门杆频繁断裂等多项疑难问题,还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技术论文,获得了优秀论文评比的二等奖。
2004年9号机电调改造,是闫志强当班长后遇到的最大挑战。接到任务的当天,小闫说他一夜没合眼,心里也打鼓,反复掂量这副重担能不能挑。因为厂里第一台纯电调机组是由专业公司承揽的,这次自行安装调试,可以说是开了建厂以来的先例。在大修工期内完成标准项目都很困难,如果再加上拆除旧设备、安装调试新设备,这么大的工程,能行吗?周围许多关心他的人,都为他这个敢于“吃螃蟹”的举动捏了一把汗。
作为主攻班组的班长,闫志强当然清楚这其中的难度,但他更理解厂子的难处。如果不去掌握这个本领,难道永远让厂子拿重金去请人安装调试?思来想去,强烈的责任感使他更加坚定了迎接挑战的信心。他跟班员们说,既然咱接下了这个任务,就决不能当逃兵,干就要干好。除了给大伙鼓劲,他还在班里成立了攻关小组,对照密密麻麻、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纸进行学习,查阅相关资料、研究最佳改造方案、敲定具体施工细节,对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逐项制定解决措施。
大修开工前一个多月,他带领大伙提前动手准备,将电调系统所用的近百根白钢管,按照施工标准进行了冲刷清扫。小闫说,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正式开工后,他和班里的同志们,没有一天按时回过家,每天都从早忙到晚,收工后大家各自回家了,他还得盘算第二天的工作。改造过半的时候,由于长时间大负荷的连续工作,有些同志感觉吃不消了,每天从早到晚坚守在现场,两条腿由于长时间站立,往哪里一坐就不愿意起来,闫班长说那时才体验到原来坐着,也是件享受的事儿。
后期调试时,由于有几个技术难题没有解决,为不影响按期交工,小闫和几名骨干更是挑灯夜战,连续几天工作至凌晨三点多钟,在班组的椅子上打个盹儿,第二天继续工作。尽管这样,一些困难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像。旧液压管路拆除全部是高空作业,动火点多,有的管子拆下来还冒着烟、淌着油,危险性特别大,由于事先制定了周密的防范措施,整个工程没有出现任何安全上的闪失。
新电调系统对焊接质量和焊口标准要求极高,稍有疏忽,就可能给后期调试带来很大困难。为了保证施工万无一失,每个项目闫志强都亲自参与,严格把好安全质量关。每根油管接头密封圈、调门预紧力、门杆与门杆套间隙,还有500多米EH油管、近400个焊口,他都像过筛子一样进行仔细检查。改造中,他和班组成员自行设计的一套EH油管冲洗专用工具,还派上了大用场,一次可冲刷5、6根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保证了油管的清洁度。经过夜以继日地奋战,油压波动、配汽机构卡涩等十几个棘手的问<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榜样的力量】省国资委优秀企
2018-10-25
- 冯思颖:大哉法治,浩浩其行
2018-10-25
- 雷蕾:与法同行,心静似蕾
2018-10-08
- 这个射手座美女,能成为最年轻的
2018-05-06
- 风采丨“中国梦·大国工匠”首
2018-04-07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