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中孕育伟大――记尖扎县供电公司直岗拉卡供电营业所农电员工王天龙
2006-09-11 14:56:10 来源:
A-
A+
电力18讯: 前言:雷锋的事迹犹如高耸的大厦,然而拆开来,每块砖瓦都普普通通,毫不眩目耀眼,可是千砖万瓦建筑的高楼却又那么宏伟壮丽;雷锋的事迹好比奔腾的江河,然而捧起来,每滴水珠都平平常常,并不金光闪烁,可是无数滴水珠汇集起来就成了波涛汹涌的大河。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
采访的路上,笔者一再问同行的青海省尖扎县供电公司党支部书记王海岩:“王天龙怎么样?”“人朴实,工作也很踏实!”
正如王书记所说,王天龙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朴实:一件灰白色的棉布夹克已泛出怀旧的痕迹,言谈中总是带着微笑。
父子电管站
1998年,高中毕业的王天龙给其父亲王明礼当了“兵”―成为李家峡电力管理站(直岗拉卡供电营业所的前身)的唯一一名员工,从事抄核收、应收、实收等业务。站长就是王天龙的父亲。一个站,两个人,白天眼瞪眼,晚上数星星,成了父子电管站的真实写照。
王天龙在当时看来,到电管站工作就是被父亲“怂恿”而来,因为干了不到半年的王天龙向父亲提出了辞职,辞职的理由是工作单调、生活艰苦,每月的工资才90多元。这张辞职书激怒了父亲:“老子在这干了快一辈子了,都不嫌弃,你还给我讲条件!”王天龙从父亲的身上读懂了他对电力事业的深深情结,从此,他再没提辞职的事情。
一次,王天龙让他的父亲改变了一个观念。父亲在收电费时只收整数,元角分从来不收。王天龙向父亲指出这样收费是错误的,父亲不以为然:“老人要看病,娃娃要上学,老乡们挣点钱不容易,几毛钱还要那干啥!”“这是工作,不能讲人情、看面子。再说,这样以来,应收与实收也不相符。”这次,爷俩进入了较量状态。不久,父亲还是听了儿子的建议。
从此,父亲对王天龙要求更为严格,上班不能迟到,当日工作必须日结日毕,要定期学习专业知识。王天龙没有辜负当站长的、对电力事业一往情深的父亲。8年来,他基本干完了所有的工种。如今,王天龙已成长为直岗拉卡供电营业所的工作负责人。
线路抢修狂
提起王天龙,直岗拉卡供电营业所工作负责人刘贵明告诉笔者,他能吃苦,线路抢修第一个跑到前面。
今年的5月1日早7时30分,李家峡地区公网线路1号供用变低压倒闸烧坏,70余户用户被迫停电。在家睡觉的王天龙接到所里打来的抢修线路故障的电话后,一骨碌翻起,与员工刘贵明、马成祥火速赶往现场,经激烈抢修,晚8时准时供电。刚刚回到家的王天龙,屁股还未坐稳,又接到了李十五路25号杆高压倒闸烧坏的抢修电话,王天龙转身就走,与工友一起,仅用一小时将故障处理完毕。
说起抢修,最让王天龙难忘的是今年4月份的一个双休日下午,李十六路仁才分支出了故障,仁才山区的11个村庄被迫停电。他还清楚的记得,他们从星期五下午三点出发,沿线路,翻越仁才大山,直至第二天下午才在121号杆处发现针瓶击穿故障,更换瓷瓶、捆绑导线,30分钟后,仁才山区的11个村庄200多用户的电灯又亮起来了。而此时,王天龙他们还没吃上早饭。
笔者问王天龙:“工作苦不苦?”“苦是苦,但干工作就要干好!”王天龙回答的依然质朴。
用户的贴心人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在直岗拉卡供电营业所,王天龙负责400多户的用电工作。说到王天龙,用户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今年6月,俄家二社五保户羊毛措收养的两个儿子全部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羊毛措一个老人,因交通不便,羊毛措的两个儿子在打工期间没给老人寄钱。到缴电费时,囊中所剩无几的羊毛措老人只能让王天龙垫付。谈及此事,王天龙说:“这都是常事,我每月都要给用户垫付百多元的电费,这样也好,能增进与用户的感情。只要有钱,他们都能及时还。”
一次,一位用户因没钱交纳电费,便把自己家的鸡蛋拿出来:“这两天确实没钱,我拿这些鸡蛋顶替电费吧!”望着用户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王天龙二话没说便帮用户垫缴了电费。
几年来,王天龙与用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果到收费时,用户还不见王天龙来,那些老婆婆们便会唠叨:“天龙怎么还不来?”
后记:故事的主人公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都是些琐碎平常的工作范围内的事情,但他对待工作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时下,不少单位就缺少那些把工作当事业干的人。有些人整天说忙,实际上是忙了嘴闲了身子;有些人说工作业绩如何优秀,却不说那些
采访的路上,笔者一再问同行的青海省尖扎县供电公司党支部书记王海岩:“王天龙怎么样?”“人朴实,工作也很踏实!”
正如王书记所说,王天龙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朴实:一件灰白色的棉布夹克已泛出怀旧的痕迹,言谈中总是带着微笑。
父子电管站
1998年,高中毕业的王天龙给其父亲王明礼当了“兵”―成为李家峡电力管理站(直岗拉卡供电营业所的前身)的唯一一名员工,从事抄核收、应收、实收等业务。站长就是王天龙的父亲。一个站,两个人,白天眼瞪眼,晚上数星星,成了父子电管站的真实写照。
王天龙在当时看来,到电管站工作就是被父亲“怂恿”而来,因为干了不到半年的王天龙向父亲提出了辞职,辞职的理由是工作单调、生活艰苦,每月的工资才90多元。这张辞职书激怒了父亲:“老子在这干了快一辈子了,都不嫌弃,你还给我讲条件!”王天龙从父亲的身上读懂了他对电力事业的深深情结,从此,他再没提辞职的事情。
一次,王天龙让他的父亲改变了一个观念。父亲在收电费时只收整数,元角分从来不收。王天龙向父亲指出这样收费是错误的,父亲不以为然:“老人要看病,娃娃要上学,老乡们挣点钱不容易,几毛钱还要那干啥!”“这是工作,不能讲人情、看面子。再说,这样以来,应收与实收也不相符。”这次,爷俩进入了较量状态。不久,父亲还是听了儿子的建议。
从此,父亲对王天龙要求更为严格,上班不能迟到,当日工作必须日结日毕,要定期学习专业知识。王天龙没有辜负当站长的、对电力事业一往情深的父亲。8年来,他基本干完了所有的工种。如今,王天龙已成长为直岗拉卡供电营业所的工作负责人。
线路抢修狂
提起王天龙,直岗拉卡供电营业所工作负责人刘贵明告诉笔者,他能吃苦,线路抢修第一个跑到前面。
今年的5月1日早7时30分,李家峡地区公网线路1号供用变低压倒闸烧坏,70余户用户被迫停电。在家睡觉的王天龙接到所里打来的抢修线路故障的电话后,一骨碌翻起,与员工刘贵明、马成祥火速赶往现场,经激烈抢修,晚8时准时供电。刚刚回到家的王天龙,屁股还未坐稳,又接到了李十五路25号杆高压倒闸烧坏的抢修电话,王天龙转身就走,与工友一起,仅用一小时将故障处理完毕。
说起抢修,最让王天龙难忘的是今年4月份的一个双休日下午,李十六路仁才分支出了故障,仁才山区的11个村庄被迫停电。他还清楚的记得,他们从星期五下午三点出发,沿线路,翻越仁才大山,直至第二天下午才在121号杆处发现针瓶击穿故障,更换瓷瓶、捆绑导线,30分钟后,仁才山区的11个村庄200多用户的电灯又亮起来了。而此时,王天龙他们还没吃上早饭。
笔者问王天龙:“工作苦不苦?”“苦是苦,但干工作就要干好!”王天龙回答的依然质朴。
用户的贴心人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在直岗拉卡供电营业所,王天龙负责400多户的用电工作。说到王天龙,用户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今年6月,俄家二社五保户羊毛措收养的两个儿子全部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羊毛措一个老人,因交通不便,羊毛措的两个儿子在打工期间没给老人寄钱。到缴电费时,囊中所剩无几的羊毛措老人只能让王天龙垫付。谈及此事,王天龙说:“这都是常事,我每月都要给用户垫付百多元的电费,这样也好,能增进与用户的感情。只要有钱,他们都能及时还。”
一次,一位用户因没钱交纳电费,便把自己家的鸡蛋拿出来:“这两天确实没钱,我拿这些鸡蛋顶替电费吧!”望着用户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王天龙二话没说便帮用户垫缴了电费。
几年来,王天龙与用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果到收费时,用户还不见王天龙来,那些老婆婆们便会唠叨:“天龙怎么还不来?”
后记:故事的主人公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都是些琐碎平常的工作范围内的事情,但他对待工作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时下,不少单位就缺少那些把工作当事业干的人。有些人整天说忙,实际上是忙了嘴闲了身子;有些人说工作业绩如何优秀,却不说那些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