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最大”彰显高层节能环保决心
2007-01-19 16:55:16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本网通讯员 孙向方
12月11日,国家能源办副主任徐锭明在《财经》2006年年会上演讲时,引用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一句话,说明高层节能减排的决心:“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力求取得实际成效。”
徐锭明表示,尽管今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10%的增速,但在节约能耗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面临的挑战却日益严峻。
明年头等大事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明年有八大任务,而八大任务中的第三条就是节能减排,即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又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阶段,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
节能减排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徐锭明举了一个石油消费的例子说明我国的能源国情:“中国不能像美国那样消耗能源,现在我国平均每人消耗石油200公斤,美国每人消耗3吨。2020年,中国15亿人口,我们如果像美国每人消耗3吨,需要45亿吨,去年世界石油产量只有40亿吨,40亿吨石油贸易量只有16亿吨,加上成品油20亿吨贸易量,全部贸易量给中国都不够。我们必须走一条新兴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于中国的能源家底,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富煤、贫油、少气。而实际上,只能说煤炭资源的比重大一些,但不能说富煤,因为看起来1880亿吨左右的煤炭可采储量,只要除以13亿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占有量就会少得可怜。中国节能的压力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而目前,中国还是世界上能源浪费最为严重的国家。
笔者认为,我国在多年前就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然而一直未能取得实效,关键是没有从体制上解决问题。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相当长的时间里却大力发展高耗能,鼓励高耗能产品出口,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这样的政策环境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很难取得实效。即使是在高层认识到节能减排的迫切性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地方政府强烈的GDP增长冲动,还是使地方政府和中央在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质量的目标仍然没有一致。地方政府更看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投资,而科学发展在许多地方政府眼里,只能退居其次。
可喜的是,今年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在关键性领域推进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比如煤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资源价格改革;收紧土地闸门;控制高能耗产品出口,取消出口退税;抬高建设项目准入门槛等。这些体制性的革命比空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管用得多。
专家分析,高层力推的“节能减排”,加上政府各部门对节能减排认识的高度一致,将使我国明年节能减排工作出现重要转机。
重点行业重点监管
按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全国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2006年GDP能耗应降低4%,然而,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攀升;前三季度,煤炭和电力生产增速仍高于GDP增速,要完成能耗降低4%的目标已经不可能,这意味着“十一五”后四年,节能减排的任务更为艰巨。
据了解,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将成为明年政府重点监管领域。
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冶金、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我国2005年GDP相当于日本的49%,而能耗则是日本的3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6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每万元GDP取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我国GDP约占世界的5%,但重要资源消耗比重较大,石油消耗占世界消耗总量的7%多、原煤占30%以上、钢铁和氧化铝均占近30%、水泥占40%以上。如此高的能源消耗强度,和人均资源贫乏的国情,使中国节约能源工作任务更艰巨,压力也更大。
污染物排放方面,全国年废水排放总量近500亿吨。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2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农村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电力工业是烟尘排放大户。徐锭明表示,2005年我国的烟尘排放量达到1182.5万吨,比2002年增长19.7%,超过了“十五”环保计划,其中40%以上是电力工业所排放的。按照“十五”环保计划,200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796万吨左右,要比2000年减少10%,实际上2005年我们二氧化硫排放达到2549万吨,比2000年增长27.8%。
各方已经认识到,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监管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年以来,我国已相继发布了铜冶炼、铝、煤炭、水泥、电石、焦化、钢铁、电力等11个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将从源头控制高能耗项目发展,明确将能耗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核的强制性门槛。我国明年还将进一步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健全排污收费制度,并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和制定有利于节能降耗的财税政策,这将有力地控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节能减排工作。
关于“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各方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早在国家提出“十一五”节能目标之初,就有专家认为,虽然我国能源消耗水平高、但只要解决了煤炭行业的回采率问题和实施电力行业的节能调度,就会大幅度降低GDP能耗。
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节能减排不能依靠一两个行业的努力。节能减排需要调整结构,而目前形成的产业低度化的格局,转变起来困难很大。节能减排需要技术进步支撑,需要政策、资金的支持,然而,目前在全世界运行非常好的合同能源管理,已经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投入和风险,但在我国却由于政策、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多年得不到广泛推进。政策、资金、体制、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不能及时跟进,根本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节能减排依然不能有太高的期望值。
另外,引入外资的质量问题对我国节能减排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近些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外资,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繁荣,但许多跨国公司得到了超国民的待遇,却将大量消耗能源、污染严重的生产环节放在中国生产,这种产品分工使我国成为跨国公司高能耗、高排放环节的生产车间,我们的付出和收益远远不成比例,使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受到影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网通讯员 孙向方
12月11日,国家能源办副主任徐锭明在《财经》2006年年会上演讲时,引用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一句话,说明高层节能减排的决心:“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力求取得实际成效。”
徐锭明表示,尽管今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10%的增速,但在节约能耗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面临的挑战却日益严峻。
明年头等大事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明年有八大任务,而八大任务中的第三条就是节能减排,即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又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阶段,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
节能减排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徐锭明举了一个石油消费的例子说明我国的能源国情:“中国不能像美国那样消耗能源,现在我国平均每人消耗石油200公斤,美国每人消耗3吨。2020年,中国15亿人口,我们如果像美国每人消耗3吨,需要45亿吨,去年世界石油产量只有40亿吨,40亿吨石油贸易量只有16亿吨,加上成品油20亿吨贸易量,全部贸易量给中国都不够。我们必须走一条新兴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于中国的能源家底,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富煤、贫油、少气。而实际上,只能说煤炭资源的比重大一些,但不能说富煤,因为看起来1880亿吨左右的煤炭可采储量,只要除以13亿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占有量就会少得可怜。中国节能的压力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而目前,中国还是世界上能源浪费最为严重的国家。
笔者认为,我国在多年前就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然而一直未能取得实效,关键是没有从体制上解决问题。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相当长的时间里却大力发展高耗能,鼓励高耗能产品出口,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这样的政策环境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很难取得实效。即使是在高层认识到节能减排的迫切性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地方政府强烈的GDP增长冲动,还是使地方政府和中央在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质量的目标仍然没有一致。地方政府更看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投资,而科学发展在许多地方政府眼里,只能退居其次。
可喜的是,今年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在关键性领域推进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比如煤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资源价格改革;收紧土地闸门;控制高能耗产品出口,取消出口退税;抬高建设项目准入门槛等。这些体制性的革命比空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管用得多。
专家分析,高层力推的“节能减排”,加上政府各部门对节能减排认识的高度一致,将使我国明年节能减排工作出现重要转机。
重点行业重点监管
按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全国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2006年GDP能耗应降低4%,然而,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攀升;前三季度,煤炭和电力生产增速仍高于GDP增速,要完成能耗降低4%的目标已经不可能,这意味着“十一五”后四年,节能减排的任务更为艰巨。
据了解,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将成为明年政府重点监管领域。
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冶金、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我国2005年GDP相当于日本的49%,而能耗则是日本的3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6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每万元GDP取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我国GDP约占世界的5%,但重要资源消耗比重较大,石油消耗占世界消耗总量的7%多、原煤占30%以上、钢铁和氧化铝均占近30%、水泥占40%以上。如此高的能源消耗强度,和人均资源贫乏的国情,使中国节约能源工作任务更艰巨,压力也更大。
污染物排放方面,全国年废水排放总量近500亿吨。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2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农村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电力工业是烟尘排放大户。徐锭明表示,2005年我国的烟尘排放量达到1182.5万吨,比2002年增长19.7%,超过了“十五”环保计划,其中40%以上是电力工业所排放的。按照“十五”环保计划,200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796万吨左右,要比2000年减少10%,实际上2005年我们二氧化硫排放达到2549万吨,比2000年增长27.8%。
各方已经认识到,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监管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年以来,我国已相继发布了铜冶炼、铝、煤炭、水泥、电石、焦化、钢铁、电力等11个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将从源头控制高能耗项目发展,明确将能耗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核的强制性门槛。我国明年还将进一步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健全排污收费制度,并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和制定有利于节能降耗的财税政策,这将有力地控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节能减排工作。
关于“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各方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早在国家提出“十一五”节能目标之初,就有专家认为,虽然我国能源消耗水平高、但只要解决了煤炭行业的回采率问题和实施电力行业的节能调度,就会大幅度降低GDP能耗。
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节能减排不能依靠一两个行业的努力。节能减排需要调整结构,而目前形成的产业低度化的格局,转变起来困难很大。节能减排需要技术进步支撑,需要政策、资金的支持,然而,目前在全世界运行非常好的合同能源管理,已经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投入和风险,但在我国却由于政策、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多年得不到广泛推进。政策、资金、体制、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不能及时跟进,根本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节能减排依然不能有太高的期望值。
另外,引入外资的质量问题对我国节能减排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近些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外资,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繁荣,但许多跨国公司得到了超国民的待遇,却将大量消耗能源、污染严重的生产环节放在中国生产,这种产品分工使我国成为跨国公司高能耗、高排放环节的生产车间,我们的付出和收益远远不成比例,使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受到影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
2018-12-05
热点排行
- · 广东3年蓝天保卫战行动方案(征):全省不再新建煤电项目 关停315.5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
- · "十一五"确定六大发展战略重点 能源消耗降低20%
- · 广东省主体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涉及燃煤火电机组、核电站建设等
- · 解读环保决定:我国推行利于环保经济政策
- · 江苏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实施意见:鼓励参加电力交易主体签订峰谷交易合同
- · 《湖北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出台 太阳能风能项目必须严守环境红线
- · 广东省发布2018年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控制工作通知 压减煤机发电 调增燃气机组
- · 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面临主要任务(电力煤炭部分)
- ·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发布
- · 安徽省合肥市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的通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