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专题 > 节能环保 > 观点访谈 > 正文

涨价节能:糊涂账,“硬道理”

  2006-11-08 11:18:44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来源:燕赵都市报  

    当下是中国资源性产品的高峰期,每有涨价,“节能”必是涨价方一个理直气壮的借口。继2005年年底全国天然气出厂价上调之后,在几大石油巨头的推动下,天然气零售价价格又将涨价。众多涨价理由中当然也少不了“节能”,而且是相当重要的原因,中国价格协会某专家称,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才有助于促进节能,而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偏低不利于节能。(《第一财经日报》10月31日)

    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每次涨价方说“涨价节能”时,总把“涨价节能”当做一条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经济学真理,既不提供翔实的资料证明过去的涨价手段已节能了多少能源,也不总结以往经验阐明涨价与节能间的数字关系,更不说明此次涨价是想达到多大的节能目标,只是凭着一种想当然的经济学直觉空口强调“涨价节能”,这种以真理自居的逻辑霸道是公众反感“涨价节能”的最根本原因―――中国公众并非缺乏公益意识不想节能,关键是你没有拿出他们能够理解的、看得见的、具体的生活数据和本土经验说服他们。

    如果有关部门对“涨价节能”充满自信,真是想通过涨价节约能源,应该能拿出实证数据支撑“涨价节能”的合法性。如果说前几年缺少这方面的实证资料还情有可原,如今就不该缺了。中国资源性产品的涨价已有了一两年的经验,从水价到电价,从油价再到煤价都涨过了,液化气价格去年年底也刚涨过,这些涨价可都有“节能”的名义―――那么,这些涨价有没有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节约了多少能源,是否节约了一种资源却浪费了另一种资源,节约的能源是否高过涨价带来的社会成本等等,这些问题都应可以通过横向、纵向对比进行统计和测量。如果价格专家能拿出这类数据力挺“涨价节能”,公众会在“共同的利益感觉”中欣然接受涨价。

    有人会说了,价格上升导致需求下降,提高价格推动公众节能意识,这么简单的道理需要什么数据证明。确实,“涨价节能”是能源经济学的一条原理,许多发达国家也通过价格杠杆成功地节约了能源―――可当中国能源部门要采用这个手段时,涨价是否真能节能,就得用本土的经验和数据来说服公众。其一,公众往往是感性的,他们一般只相信自己身边可以触摸的经验,宏大的“需求弹性”和抽象的“供需曲线”说服不了他们;其二,涨价是他们可直接感知的损失,而节能是一种间接、长远的利益,必须以看得见的、具体的生活数据对比来强化他们对节能的利益感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源于中国国情,中国掌握着能源产品的企业基本都是垄断企业,公众本能地对这些企业以节能名义涨价实质是谋取垄断暴利充满警惕,害怕节能只是垄断企业营造的幻觉。只有通过翔实的数据把节能结果和垄断暴利分开来,让节能可计算可统计,让他们清晰、直观地从数据中看到涨价的节能结果,他们才能接受“涨价节能”。

    许多垄断企业一直以节能之名涨价,可从来没拿出与涨价对应的节能结果来,是缺乏“拿数据说服公众”的市场意识,还是压根就没想着节能的事情?中国的垄断行业好像都是这种作风,铁道部一直说春运涨价是为“削峰填谷”,可6年了,到底涨价削了多少峰填了多少谷,该有个让公众信服的数据交代了吧,可每次涨价都还只是那空洞干瘪的四个字。(曹林)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江亿:我国未来的低碳能源系统

2018-12-22

热点排行
  • · 北方农村清洁取暖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 · 文件解读|发改委《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
  • · 上海能源专家认为“十一五”能耗降低20%目标可以达到
  • · 垃圾发电厂“待遇不同”前景悬殊
  • · 环保企业无用武之地 污染企业为何能掐住其咽喉
  • · 数据调查丨创新技术和手段是节能减排关键
  • · 光大国际总裁王天义:不能用未来技术和财力处理今天的垃圾
  • · 高道平:山西清洁取暖“煤改电”推进情况探析
  • · 贵州提高煤层气利用率有待政策推动
  • · 王志轩:碳市场对电力行业意味着什么——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降低电力碳减排成本
推荐阅读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