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专题 > 节能环保 > 观点访谈 > 正文

经济形势虽好 还需注重节能环保

  2006-09-05 13:24:38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据中国有色金属报讯 近日,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数据中得知,在今年前7个月中,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6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8.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3.4,比去年同期提高15.95点。
  在39个工业大类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同比增长44.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05.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55.6%,电力行业增长35.6%,电子通信行业增长24.7%,煤炭行业增长12.2%,化工行业增长14.4%,化纤行业增长41.1%,钢铁行业利润同比下降11.1%,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净亏损327亿元。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增长最高的行业。
  依据我国前7个月的工业经济形势,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是这样分析的,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从产品生产能力看,目前产能过剩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钢铁、电解铝、焦炭、水泥、汽车、化纤等资源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
  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原因,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前几年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使供给能力超过有效需求;二是市场准入规则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新上了一批技术经济水平落后的项目;三是生产要素的定价机制不合理,进入重化工业的门槛过低,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主要表现是:通过协议低价供应土地的途径,导致大量不具备资金能力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自然资源开采权和污染排放权无偿或低价取得,既没有形成市场定价机制,又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企业因此而获得超额利润但却没有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产成品库存增加、企业效益下滑、应对反倾销压力加大。解决生产过剩问题,主要应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调节生产要素的配置。同时也需要政府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干预,避免生产过剩矛盾的加剧。应当利用供给大于需求的时机,强化市场竞争,提高市场准入的技术经济标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使社会再生产在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上实现协调发展。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我们既要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要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提高竞争优势,推进产业升级,改善国际贸易条件,在技术密集与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导致工业生产过程超越了国家的边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可能在封闭环境中进行。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也在采取措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保护知识产权、控制核心技术转移等。必须看到,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垂直分工的低端。我国虽然是居世界第三位的进出口贸易大国,但货物出口的55%是加工贸易,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的90%左右来自加工贸易。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装备主要依靠进口,制造业对外来技术的依存度在50%以上。我们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正是为了改变高新技术过度依赖跨国公司、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状况。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研发起步晚,技术和产业起点低。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往往通过向跨国公司转让国内的市场份额,以换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即通常所说的以市场换技术。这能够缩小技术差距、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我们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排斥技术引进和利用外资。但由于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代际差异,发展中国家换来的技术总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技术。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时,必然要“留一手”,发展中国家难以获得核心技术。从实践上看,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有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
  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的社会化程度很不充分。自成体系、“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仍然普遍存在。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调整产业组织方式,推进专业化分工,可以在不增加资源投入的条件下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首先,要根据生产要素集中化趋势,加快资源密集型工业的生产能力向大企业集中。如煤炭开采、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石油化工、火力发电、建筑材料、造纸等行业。这种集中有利于采用技术先进的大型设备,有利于上下游一体化,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品的能源、原材料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对环境的治理,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其次,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推进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社会化和专业化分工。我国大多数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企业从原材料采购、铸造、各种零部件的加工到产品组装和包装,大部分生产过程都在企业内部完成。加工组装型的制造业,如果没有小而专的小企业,就没有大而强的大规模生产。在专业化分工的条件下,小而专、小而精的企业,是实现大批量、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应大力推进核心企业外部的专业化分工。
  第三,要发展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工商企业分离出来的现代服务业,如工程与产品设计、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和配送、设备租赁、技术服务、管理咨询、市场调查和分析、计算机服务、信息服务、会计和法律服务、商务与对外贸易服务等等。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具有技术与知识密集的特点,不仅能够提高生产企业的效率,而且可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成本。
  第四,要着力解决影响结构调整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定市场准入规则,提供公共产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投资方向,矫正市场失灵,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维护本国的产业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
  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要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为中心,消除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和企业转移,推进产业升级,控制并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
  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提醒,我国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较大的问题依然突出,下半年要落实节能、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检查和考核,切实加大节能降耗和环保工作力度。
  他说,上半年,虽然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仍上升0.8%。主要原因是,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能耗低的第三产业增速仍慢于工业,而能耗高的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又有所上升;能源资源价格水平还不尽合理,相关法规、政策、标准和管理制度还不完善,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滞后,能源浪费比较严重。
  他指出,上半年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仍然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上升,据对17个省(区、市)有关数据的综合分析,上半年这些地区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分别增长4.2%、5.8%。环境污染事故增多。主要原因是,新上大批工业项目增加了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不少项目未建环保设施或建而不用。实现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难度很大。
  他表示,下半年将切实加大节能降耗和环保工作力度。落实节能、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检查和考核。制定和完善促进节约资源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政策措施。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大对高耗能行业实施差别电价的力度。淘汰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备和产品。实施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高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支持开发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产品。对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等实行全过程节能管理,减少能源浪费。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江亿:我国未来的低碳能源系统

2018-12-22

热点排行
  • · 北方农村清洁取暖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 · 文件解读|发改委《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
  • · 上海能源专家认为“十一五”能耗降低20%目标可以达到
  • · 垃圾发电厂“待遇不同”前景悬殊
  • · 环保企业无用武之地 污染企业为何能掐住其咽喉
  • · 数据调查丨创新技术和手段是节能减排关键
  • · 光大国际总裁王天义:不能用未来技术和财力处理今天的垃圾
  • · 高道平:山西清洁取暖“煤改电”推进情况探析
  • · 贵州提高煤层气利用率有待政策推动
  • · 王志轩:碳市场对电力行业意味着什么——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降低电力碳减排成本
推荐阅读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