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勋章的故事
发现它的时候,实属偶然。小时的我,有一天正在爷爷家翻箱倒柜找指甲剪,突然在抽屉里翻到了一个盒子。盒子磨损的边缘毛毛糙糙,泛黄的表面透着历史的厚重感。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本写着爷爷名字的荣誉证书,还有一枚印有“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字样的荣誉勋章。
1988年10月1日,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颁发给爷爷的荣誉勋章
我端着盒子递给爷爷,爷爷小心翼翼地用手摩挲着勋章上的纹路,嘴里絮叨着“多少年找不到的东西,让你给翻了出来……”眼睛却湿润了。无意中发现的这枚勋章似乎是一个契机,爷爷看着勋章,给我讲起了它的由来,揭开了那段尘封的记忆。
后排左一为爷爷
上世纪60年代末,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抢建三线,建设核工业第三套燃料元件工厂,成为巩固国防决定国家命运的重中之重。1969年10月10日,经毛主席、周总理批准,在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麻柳树沟定点建厂,对外称向阳机械厂,代号813厂。
1969年11月,爷爷奶奶带着我年仅5岁的父亲,和几百名职工家属一起从内蒙古包头202厂举家迁往陕西汉中。从此,汉江河畔,巴山脚下的813厂便成了父辈们新的家园,也成为了我出生和长大的故土。
三线建设网图
建厂初期,人们都临时分散居住在当地老乡家低矮的草屋和破旧的瓦房内,工地上都是临时搭建的木板房。通往厂区连接汉中城区的是一条山间土路,坎坷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路泥泞。前往工地或是进城,大多是骑自行车和步行。除了交通不便,吃饭吃水也是难事。各家各户只能在老乡家的屋檐下垒起简陋的炉灶生火做饭,每天要到几公里外的山涧里挑水喝。
当时的生活是艰苦的,但爷爷他们却是乐观的。神圣的使命,伟大的事业,召唤着核工业创建的那代人为之奋斗。“我们这代人心里只装着对国家的忠诚,祖国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只奉献,不索取,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爷爷微笑着说。
三线建设网图
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先期进入厂区的建设者,以及后续到达的其他施工队伍,按照工程要求,加班加点,打山洞、盖厂房、修公路、盖学校,厂区内外一片繁忙景象……
1976年,对于813厂人来说是难忘的一年。经过建设者们的不懈努力,某生产线全面建成。经二机部组织验收,该生产线总体设计水平都领先于同行。庆祝会上,当厂领导宣布产品生产成功的喜讯后,全厂都沸腾了!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激动的泪水挂在人们的脸上,孩子们跟着大人们一起欢呼雀跃。爷爷越说越兴奋,讲到这里,他已热泪盈眶。
二排左四为爷爷
1980年,核工业服从国家调整方针,813厂工程建设先缓后停,进行“停建保点”等工程维护工作。1984年,当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二次创业”的号角在麻柳树沟吹响。那一年,刚刚脱下军装的父亲也成为了创业队伍的一员,两代核工业人一起并肩战斗。
左一是爷爷、左二为父亲、左三为奶奶在813厂
十年转民,十年苦战,硕果累累。硅钙合金、电解铝、汽车活塞三大民品生产线建成投产,产值超亿元,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实力。金属钙的生产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金属钙生产线,产品全部出口,远销欧美。
1988年10月1日,为了表彰爷爷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为他颁发了这枚荣誉勋章。
看着勋章,听着爷爷的讲述,我好像沿着时光长河的流向走了一遍。这枚小小勋章的背后,反映的是核工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反映的是祖国在困难中前进,一步步走向复兴。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2004年,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813厂关闭破产,部分生产线得以保留。2009年,公司整体划归汉中一家公司,同年参加高考的我,在填报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工科专业,因为爷爷告诉我,工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我去大学报到的前一天晚上,爷爷把他的荣誉勋章给了我,嘱咐我带着这枚勋章,不要忘记自己是核工业人的后代,在大学里要好好学习本领,将来报效祖国。
2013年,大学毕业的我,放弃了一线城市某大型企业的录用信,选择了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三门核电,成为了一名核反应堆操纵员。50多年前,爷爷在偏僻荒凉的核工业战线上艰苦奋斗,为国家三线建设开疆拓土;50多年后,作为“核三代”的我,正在干净整洁的核电站厂房里为“强核强国、造福人类”的企业使命接续奋斗。
这就是这枚勋章的故事。如今,这枚勋章静静躺在我的书架上,或许没有旁边那些荣誉证书和奖牌那么闪亮,但在我看来,它是我们国家三线建设的缩影,讲述着那段不为人知的风云故事;它是三代核工业人血脉延续的表达,传承着“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和“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它的一切,早已融入我的生命中,让我不用扬鞭自奋蹄,勇毅笃行。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