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丨交卷!接力跑出脱贫“加速度”
在脱贫攻坚这场时代大决战中
江苏核电不忘初心
努力做
脱贫攻坚的贡献者
精准扶贫的实践者
接好“接力棒”
成为光荣的脱贫攻坚“答卷人”
今天我们听听
江苏核电三位驻村扶贫书记和脱贫的那些故事
(教育扶贫篇)
赵家满:让百姓感受到幸福生活
要想富先修路
四队镇兴四村长长的,像一条布。除去一条中心路,村里没有一条柏油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时兴四村真实的写照。
“以前送孩子去读书,路上坑坑洼洼,遇上雨天,路面积水、湿滑。人走到学校不仅鞋子湿了,还满裤脚的泥点。”村民王大妈感叹地说。
要想富先修路。经过周密的思考分析和实地调研,多方协调,总投资119万元的六条4米宽的农路在兴四村修好了,总长达到2.81公里。如今,兴四村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摇身一变成为水泥硬化道路, 不仅出行方便了,本地农产品的运输也方便了,贫困群众收入也增加了。
赵家满感叹地说,路通了,心宽了,世界也大了,村民对家乡建设、脱贫致富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了。
建好基层堡垒 增强扶贫凝聚力
“当时村上连个像样的办公场地都没有,干部只能流动办公。”刚刚来到兴四村的赵家满认为兴四村的扶贫必须从建强村级党组织开始抓。
兴四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原先的村部简陋破落,不仅办公环境艰苦,更是难以给村民们提供活动场所。
如今在四队镇兴四村,笔者看到已经建设完成的兴四村新村部。这座村部全面按照江苏省农村“新八有”要求建设,并配套村民活动广场。赵家满感叹地说,这座村部解决了村上多年来村部老旧,村部危房,缺乏党组织战斗堡垒及活动阵地的尴尬局面,增强村党组织干事、办事积极性,为脱贫攻坚注入信心和决心。
扶贫先扶智
“扶贫必扶智。让农村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来到兴四村的赵家满第一次走进兴四村小学时,对这句话有了深切的感受。
斑驳的围墙、缺胳膊少腿的课桌椅、全校学生连一个像样的水泥运动场都没有,这样的兴四村小学让赵家满看着有点难受。“一定要改善孩子们上学的环境。”赵家满通过多方汇报,帮助兴四村安装了第一台多功能黑板,并为孩子们建成了塑胶操场。孩子们亲切称呼赵家满为“赵叔叔”。
扶贫不仅需要产业,更需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让百姓感受到脱贫后的温度和幸福感。如今,兴四村路通了,有厂房、光伏、高效农业等产业;有漂亮的村部、宽阔的活动广场;有照亮夜晚的路灯;小学变得漂亮,教育设施得到极大的提升。美丽新生活正在这里展开。
(产业扶贫篇)
从0到40万……
一书记伏学立的产业扶贫清单
说起四队镇后腰村,过去,当地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嫁女不嫁后腰庄,要饭不去后腰村”。如今,走进后腰村看到的是却是另一番景象:村办企业机器在飞速运转、150亩生态温控大棚鳞次栉比、1000亩稻蟹虾共养长势喜人;新型农村社区238套农民改善性住房拔地而起。这样的新农村场景让曾经在这里驻村的第一书记江苏核电伏学立感叹万千。
伏学立(左二)
伏学立说:“在这里,我们不仅发挥自身优势,为村里建成了空调过滤器制造产业,让村里有了产业,而且还因地制宜发展连栋大棚、光伏电站、标准厂房等增收产业,让贫困村有“造血能力”。
2018年4月,伏学立走进后腰村,倒吸了一口冷气:一条条狭窄的泥土路蜿蜒地穿过村子,见不到一条像样的水泥路,全村甚至连一盏路灯也没有,到了晚上一片漆黑。
村支书老杨向伏学立介绍说,后腰村村民人均才不到9分地,全都是收益微薄的稻麦种植。村里既无集体资产、也无集体产业,村集体经营收入是年年挂0,欠款倒是一堆。特别是基础设施落后,电灌站也不够用,灌溉时节常常会因为“抢水”发生纠纷,是当地出了名的穷村。
2020年4月,灌云县的后腰村第一个村办企业连云港绿田青湾空调净化设备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了,这标志着江苏核电在后腰村的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后腰村人的收入得到了保障!后腰村不再单纯的靠天吃饭,而是拿上“月工资”。
故事回到2018年。那一年,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五方挂钩”部署,江苏核电工作人员伏学立挂钩扶贫后腰村。伏学立当时带着的任务就是要帮着这个村集体零收入的小村庄“脱胎换骨”。当听说村里大多数青壮年迫于生计远离家乡到外地打工时,伏学立决定依靠江苏核电这个大后方为小村庄建立扶贫工厂,让年轻人在家门口找到“希望的田野”。
于是,一场村企共建扶贫工厂的行动提上了日程。在伏学立牵线下,江苏核电专家深入到后腰村,与江苏省委驻灌云县帮扶工作队和灌云县地方政府对接扶贫工程建设任务,最终确立了建设空调净化设备制造厂的思路。
江苏核电党委多次开会研究,与后腰村建设空调净化设备厂一起设计生产工艺、研究生产设备、遴选生产材料、制定质量控制规范,让扶贫车间在后腰村开花结果。
背靠大树好乘凉。在疫情严峻的时候,伏学立还联系江苏核电给后腰村送来了460万订单合同,坚定了企业开门办企业的信心。伏学立告诉笔者,我们江苏核电还将从订单市场和技术支持等方面持续帮助厂子发展壮大,以扎实的扶贫成果交出了国企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答卷”。
看着江苏核电真扶贫,村支书老杨不仅感动,而且也被提振了信心。他拍着胸脯说:“咱们村今年争取签订外部采购订单,一定要把这个产业做好。”
昔日村集体收入为零的后腰村如今村集体收入已经超4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正式脱贫摘帽!
(消费扶贫篇)
“吴赵村的西瓜书记”——陈冬雷
“你好,我是吴赵村的书记。”当江苏核电派驻吴赵村的第一书记陈冬雷走进会议室时,笔者一愣,因为眼前的这位第一书记“太接地气”了。高高的个子、黝黑的皮肤、简洁干练的发型,同笔者印象中的村支书几乎无二样。然而在前往吴赵村前,他的职业是江苏核电运行处的一名工作人员,其每天工作的任务是同最精密的核电发电设备打交道。
近一年的驻村帮扶不仅让他的皮肤更加黝黑了,也让他沾了几分乡土味道。在吴赵村,陈冬雷还有一个特殊的称号——“西瓜书记”。
今年5月底,陈冬雷听到一位西瓜大户同家里人感叹了一句“今年西瓜受疫情影响,不好卖了!”
陈冬雷(右一)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陈冬雷又走访了村中其他几户种西瓜的农户,了解到吴赵村今年夏季西瓜种植和成熟情况。结果让他有点焦心。“吴赵村是当地出名的西瓜产地,很多农民一年收入大头都指望田里的这些瓜。”陈冬雷想到这里心中急得直上火,因为他知道成熟的西瓜如果不能及时销售出去,就会在地里“熟透了”,不仅影响西瓜销售的品质,还会影响瓜农的收益。
怎么样才能帮助种植户减轻西瓜销售压力呢?借助江苏核电广大兄弟姐妹的力量,帮助吴赵村销售西瓜!
说干就干。陈冬雷急忙与“娘家”——江苏核电有限公司相关领导取得联系,并向领导作了面对面汇报。江苏核电有限公司领导听到陈冬雷的请求后,全力支持驻村帮扶工作,帮助协调相关协作单位进行购买。
5月20日,陈冬雷回到自己熟悉的江苏核电现场,此刻他不再是运行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而是吴赵村西瓜大户的“编外推销员”。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在6月20日吴赵村西瓜成熟前夕,吴赵村西瓜大户终于与包括江苏核电有限公司在内的8家公司签订了约8万斤的销售合同。
2020年8月3日,随着最后一张销售发票送到采购单位,“吴赵村第一瓜贩”陈冬雷圆满完成了本年度西瓜销售任务。
根据计算,此次陈冬雷本次共卖出西瓜84000斤,单价也要比别的小贩高出0.3元,极大地减轻村里西瓜种植户的销售压力,还为种植户增收约25000元。
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全面脱贫是我们党向全社会的庄严承诺。江苏核电积极呼应党中央和社会各界期待,其扶贫成果被地方主流媒体多次刊发,被授予江苏省“帮扶工作先进单位”、“优秀帮扶工作队员”荣誉,持续为核能发展创造有利社会环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出中核力量。(江苏核电)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