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梯调中心科学调度战洪峰
2012-08-22 14:39:57 来源:
A-
A+
电力18讯: 2010年7月20日那场流量达每秒70000立方米特大洪峰的涛声还在脑海回响,2012年7月24日晚8时,峰值达每秒71200立方米的洪水犹如一群脱缰野马,咆哮着冲向三峡大坝。
尽管本次洪峰流量超过了1998年洪水峰值和2010年的“7・20”洪水,是三峡水库建库9年来的最大洪峰,但满目疮痍的洪患景象却并没有重演。经过三峡工程的拦蓄调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出现严重险情,人们生产生活秩序井然。临江观水成了沿岸群众的一种消遣。
随着三峡枢纽拦江而立,长江洪魔气势锐减。有了三峡工程,人们迎战洪水有了更多的底气。精确预报、科学调度,及时拦洪、适时泄洪,经过2010年特大洪水的考验,在更大量级的洪水面前,三峡枢纽调度运行人员显得越发自信从容。
枢纽调度的“前哨”
中国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说,三峡工程的调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上游流域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而且还拥有其它枢纽所不具备的多重功能。作为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的运行调度管理单位,三峡梯调中心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重大使命。“三峡梯调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在发挥三峡 葛洲坝梯级枢纽防洪作用和确保航运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梯级枢纽的综合效益。三峡梯调中心对外统一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调度指令,对内在枢纽水库调度、电力调度及枢纽通信运行管理等工作中负有重大责任,负责协调防洪、航运、发电、水文气象等方面工作,并根据枢纽的实际情况,积极做好枢纽优化运行方案,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三峡梯调中心主任肖舸这样概括其部门职责。
走进三峡梯调中心控制室,仿佛走进了数据和信息的海洋――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调度台的电脑上,三峡―葛洲坝水库出入库流量、上下游水位、电站出力、运行工况等情况一目了然,并实时更新。这些数据和信息,将为三峡工程调度运行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三峡梯调中心的日常工作,是三峡工程运行管理的基础。我们必须对占国土面积十分之一地域的天气、水雨情信息进行采集和预报,并且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进行分析、决策。可以说,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新的形势,这也是我们的工作具有挑战性的地方。”肖舸说。
有人将三峡梯调中心比作三峡工程的中枢神经。三峡水库何时蓄泄,蓄泄多少,最初的操作建议都由这里发出,最终的调度指令也在这里执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峡梯调中心是三峡枢纽调度的“前哨”。
预知水情的“千里眼”
预报、调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程的平稳运行,离不开精准的水情、雨情信息预测预报能力。气象水文信息采集系统是整个调度管理的基础,预报是调度管理决策的依据。在这一过程中,有着“千里眼”之称的三峡水情遥测系统扮演着关键角色。这套系统提供的及时、可靠的水雨情数据信息,使三峡工程的调度更加有底。
三峡水情遥测系统是三峡梯级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的400多个遥测站点,可实时、准确地采集四川屏山至湖北宜昌区间的水雨情信息。从信息的采集、处理到发送,全部过程可在5分钟以内完成,为技术人员在后方进行数据分析,做出调度建议和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这一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是中国三峡集团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基础。
这套全国最大的水情遥测系统采用“共建共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谐发展”的对外合作模式,开创了业界先河,为国内同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们投入设备,地方政府投入场地和人员,实现了技术优势和地域、人员优势的有机结合。与自建自管的系统相比,这套系统生成的数据资料可靠性更高、连续性更好。”肖舸说。
与此同时,三峡梯调中心不断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依托自有气象台,加强与国家气象局、中央气象台、湖北省气象局、长江流域气象中心等单位的合作,滚动制作、发布符合流域梯级调度要求的气象产品。“水文观测和气象预测结合起来,使得我们对三峡上游的区间降雨预见性大大增强。”肖舸说,“现在,我们对48小时内上游流域的水情气象预报很有把握。对于更长时间范围内的情况,能做出比较准确的趋势预报。”
三峡梯调中心副主任赵云发说,水是水电工程的灵魂和调度的关键。水情预报做好了,其余的工作都能比较顺利地开展。今年入汛以来的几场大洪水,三峡水情遥测系统都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
科学调度显神威
“七下八上”是长江形成大洪水的集中期,也历来是防汛关键期。今年入汛以来,长江洪水接踵而至。7月至今,三峡水库迎来5次流量超过每秒40000立方米的洪水。其中,三峡水库7月的平均入库流量高达每秒42100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高出四成。“这一月均流量在1882年以来的长江水文纪录中排在第六位,在三峡水库建库以来排第一位。”肖舸说。
据赵云发介绍,今年7月的长江洪量接近1998年的水平。
只有准确把握降水的起始时间、强度和持续时间,才能为水文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为后续调度计划的制订、报批和执行等赢得先机。据三峡梯调中心技术部副主任王玉华介绍,“三峡工程运行采用的是预报调度。前期天气预报是后续链条的起始环节,也是关键环节。预报期越长,对于调度工作就越有利。”
7月15日,三峡梯调中心预报,20日至21日,岷沱江、嘉陵江有一次明显的强降水过程。7月19日,三峡梯调中心再次预报,20日至22日,四川盆地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21日上午,三峡梯调中心与中央气象台、长江流域气象中心等多家单位综合会商,再次明确暴雨预报。根据气象水文预报,从7月17日起,三峡水库开始加大下泄流量腾库防洪。7月23日,按照长江防总的调度,下泄流量一度达到每秒43000立方米。
汛期是三峡枢纽调度的“旺季”,防洪、航运、发电、泥沙等调度频繁进行,互相交叉,需要统筹考虑多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今年汛期,上游重庆、下游洞庭湖区域均出现了大流量洪水,这对三峡枢纽的防洪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避免三峡泄洪增加下游防洪压力,三峡梯调中心与国家防总、长江防总密切会商,严格、精准地执行每道调度指令,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在高水位下,三峡泄洪深孔的单孔宣泄能力可达每秒2000多立方米,一个孔的启闭,就可能影响下游的防洪形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开启部分深孔的同时,配合表孔、排漂孔进行泄洪。这些泄洪设施的灵活运用,有效减少了多个深孔同时开启对下游造成的影响,避免了洪水的叠加。”赵云发说。
为让受流量影响而滞留的中小船舶尽快过闸,三峡梯调中心在预测短期内无大流量洪水的情况下,与长江防总密切配合,调低下泄流量,疏散三峡河段积压船舶。并在此期间拉低水库水位,为拦蓄下一轮洪峰留出库容。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梯级电站运行方式的协调,及时调整机组出力,保证了电力外送和电站设备的运行安全。
通过科学调度,今年7月三峡水库累计拦蓄洪水136亿立方米,防洪减灾效益明显。长江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说,如果没有三峡工程,此次特大洪峰将使沙市站接近保证水位,城陵矶站超过保证水位,汉口站超过警戒水位。
尽管流量高、洪量大,但这场洪水带来的影响却与1998年全然不同。在洪患面前,人们不再被动,科学调度大显神威。
以水为伍的专业团队
一方面不间断地进行着水文、气象观测;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防总、长江防总的实时调度,每个汛期,三峡梯调中心的技术人员都格外忙碌。
为确保三峡枢纽度汛安全和防洪调度的顺利实施,三峡梯调中心采取与非汛期不同的工作方式,领导带头值班,其他部门保证一半的人员24小时坚守一线。“洪峰连续过坝期间,我们全体员工轮班全天候坚守岗位,气象会商室经常彻夜灯火通明。”肖舸说。
据了解,一般情况下,三峡水库的水情信息每6小时发布一次,入汛以来,三峡梯调中心加密了发布频次。当入库流量超过每秒45000立方米时,信息发布频次增至每2小时一次,这意味着技术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增加,很多时候都要通宵值班。为及时发布水情信息,并对实测值进行校核,必要时发布预警,技术人员的生活以2小时为单位,被切割成了12个片段。“晚上每两小时就要起来记录一次数据,为了不误事,我们常常抱着笔记本电脑睡觉。”王玉华说,“这样大的压力和强度,没有顽强的意志是难以支撑下去的。”
气象专业工程师李波说,气象、水文专业建立的共同值班、会商等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天气预报的敏感性。
负责气象、水文预报的三峡梯调中心技术部是个年轻团队,多数人都是80后,他们思维活跃,乐观开朗。
“这段时间,我们经常一上午不停地跟防总、电网等部门沟通、协调,电话打爆的情况很常见。中午一两点吃饭,晚上十一点躺下已成规律。”青年员工郭乐这样描述他近期的工作状态。
工作虽忙,但他们有自己的调节方式。“我们经常看着显示屏上的时间跳到0点,然后把这个点的水情数据跟预测值进行比较,如果是一致的,就会很有成就感。”另一位青年员工徐涛说,“在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从事水文预报工作,这种荣誉感和自豪感不言而喻。”
经过多年的运行实践和2010年、2012年两场特大洪峰的考验,三峡梯调中心调度运行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核心能力得到了锤炼。准确预报,精心调度使得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充分发挥,长江逐渐成为一条洪行其道、惠泽人民的安澜之河。(向阳 邢晶)
尽管本次洪峰流量超过了1998年洪水峰值和2010年的“7・20”洪水,是三峡水库建库9年来的最大洪峰,但满目疮痍的洪患景象却并没有重演。经过三峡工程的拦蓄调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出现严重险情,人们生产生活秩序井然。临江观水成了沿岸群众的一种消遣。
随着三峡枢纽拦江而立,长江洪魔气势锐减。有了三峡工程,人们迎战洪水有了更多的底气。精确预报、科学调度,及时拦洪、适时泄洪,经过2010年特大洪水的考验,在更大量级的洪水面前,三峡枢纽调度运行人员显得越发自信从容。
枢纽调度的“前哨”
中国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说,三峡工程的调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上游流域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而且还拥有其它枢纽所不具备的多重功能。作为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的运行调度管理单位,三峡梯调中心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重大使命。“三峡梯调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在发挥三峡 葛洲坝梯级枢纽防洪作用和确保航运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梯级枢纽的综合效益。三峡梯调中心对外统一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调度指令,对内在枢纽水库调度、电力调度及枢纽通信运行管理等工作中负有重大责任,负责协调防洪、航运、发电、水文气象等方面工作,并根据枢纽的实际情况,积极做好枢纽优化运行方案,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三峡梯调中心主任肖舸这样概括其部门职责。
走进三峡梯调中心控制室,仿佛走进了数据和信息的海洋――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调度台的电脑上,三峡―葛洲坝水库出入库流量、上下游水位、电站出力、运行工况等情况一目了然,并实时更新。这些数据和信息,将为三峡工程调度运行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三峡梯调中心的日常工作,是三峡工程运行管理的基础。我们必须对占国土面积十分之一地域的天气、水雨情信息进行采集和预报,并且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进行分析、决策。可以说,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新的形势,这也是我们的工作具有挑战性的地方。”肖舸说。
有人将三峡梯调中心比作三峡工程的中枢神经。三峡水库何时蓄泄,蓄泄多少,最初的操作建议都由这里发出,最终的调度指令也在这里执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峡梯调中心是三峡枢纽调度的“前哨”。
预知水情的“千里眼”
预报、调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程的平稳运行,离不开精准的水情、雨情信息预测预报能力。气象水文信息采集系统是整个调度管理的基础,预报是调度管理决策的依据。在这一过程中,有着“千里眼”之称的三峡水情遥测系统扮演着关键角色。这套系统提供的及时、可靠的水雨情数据信息,使三峡工程的调度更加有底。
三峡水情遥测系统是三峡梯级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的400多个遥测站点,可实时、准确地采集四川屏山至湖北宜昌区间的水雨情信息。从信息的采集、处理到发送,全部过程可在5分钟以内完成,为技术人员在后方进行数据分析,做出调度建议和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这一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是中国三峡集团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基础。
这套全国最大的水情遥测系统采用“共建共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谐发展”的对外合作模式,开创了业界先河,为国内同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们投入设备,地方政府投入场地和人员,实现了技术优势和地域、人员优势的有机结合。与自建自管的系统相比,这套系统生成的数据资料可靠性更高、连续性更好。”肖舸说。
与此同时,三峡梯调中心不断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依托自有气象台,加强与国家气象局、中央气象台、湖北省气象局、长江流域气象中心等单位的合作,滚动制作、发布符合流域梯级调度要求的气象产品。“水文观测和气象预测结合起来,使得我们对三峡上游的区间降雨预见性大大增强。”肖舸说,“现在,我们对48小时内上游流域的水情气象预报很有把握。对于更长时间范围内的情况,能做出比较准确的趋势预报。”
三峡梯调中心副主任赵云发说,水是水电工程的灵魂和调度的关键。水情预报做好了,其余的工作都能比较顺利地开展。今年入汛以来的几场大洪水,三峡水情遥测系统都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
科学调度显神威
“七下八上”是长江形成大洪水的集中期,也历来是防汛关键期。今年入汛以来,长江洪水接踵而至。7月至今,三峡水库迎来5次流量超过每秒40000立方米的洪水。其中,三峡水库7月的平均入库流量高达每秒42100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高出四成。“这一月均流量在1882年以来的长江水文纪录中排在第六位,在三峡水库建库以来排第一位。”肖舸说。
据赵云发介绍,今年7月的长江洪量接近1998年的水平。
只有准确把握降水的起始时间、强度和持续时间,才能为水文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为后续调度计划的制订、报批和执行等赢得先机。据三峡梯调中心技术部副主任王玉华介绍,“三峡工程运行采用的是预报调度。前期天气预报是后续链条的起始环节,也是关键环节。预报期越长,对于调度工作就越有利。”
7月15日,三峡梯调中心预报,20日至21日,岷沱江、嘉陵江有一次明显的强降水过程。7月19日,三峡梯调中心再次预报,20日至22日,四川盆地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21日上午,三峡梯调中心与中央气象台、长江流域气象中心等多家单位综合会商,再次明确暴雨预报。根据气象水文预报,从7月17日起,三峡水库开始加大下泄流量腾库防洪。7月23日,按照长江防总的调度,下泄流量一度达到每秒43000立方米。
汛期是三峡枢纽调度的“旺季”,防洪、航运、发电、泥沙等调度频繁进行,互相交叉,需要统筹考虑多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今年汛期,上游重庆、下游洞庭湖区域均出现了大流量洪水,这对三峡枢纽的防洪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避免三峡泄洪增加下游防洪压力,三峡梯调中心与国家防总、长江防总密切会商,严格、精准地执行每道调度指令,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在高水位下,三峡泄洪深孔的单孔宣泄能力可达每秒2000多立方米,一个孔的启闭,就可能影响下游的防洪形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开启部分深孔的同时,配合表孔、排漂孔进行泄洪。这些泄洪设施的灵活运用,有效减少了多个深孔同时开启对下游造成的影响,避免了洪水的叠加。”赵云发说。
为让受流量影响而滞留的中小船舶尽快过闸,三峡梯调中心在预测短期内无大流量洪水的情况下,与长江防总密切配合,调低下泄流量,疏散三峡河段积压船舶。并在此期间拉低水库水位,为拦蓄下一轮洪峰留出库容。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梯级电站运行方式的协调,及时调整机组出力,保证了电力外送和电站设备的运行安全。
通过科学调度,今年7月三峡水库累计拦蓄洪水136亿立方米,防洪减灾效益明显。长江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说,如果没有三峡工程,此次特大洪峰将使沙市站接近保证水位,城陵矶站超过保证水位,汉口站超过警戒水位。
尽管流量高、洪量大,但这场洪水带来的影响却与1998年全然不同。在洪患面前,人们不再被动,科学调度大显神威。
以水为伍的专业团队
一方面不间断地进行着水文、气象观测;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防总、长江防总的实时调度,每个汛期,三峡梯调中心的技术人员都格外忙碌。
为确保三峡枢纽度汛安全和防洪调度的顺利实施,三峡梯调中心采取与非汛期不同的工作方式,领导带头值班,其他部门保证一半的人员24小时坚守一线。“洪峰连续过坝期间,我们全体员工轮班全天候坚守岗位,气象会商室经常彻夜灯火通明。”肖舸说。
据了解,一般情况下,三峡水库的水情信息每6小时发布一次,入汛以来,三峡梯调中心加密了发布频次。当入库流量超过每秒45000立方米时,信息发布频次增至每2小时一次,这意味着技术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增加,很多时候都要通宵值班。为及时发布水情信息,并对实测值进行校核,必要时发布预警,技术人员的生活以2小时为单位,被切割成了12个片段。“晚上每两小时就要起来记录一次数据,为了不误事,我们常常抱着笔记本电脑睡觉。”王玉华说,“这样大的压力和强度,没有顽强的意志是难以支撑下去的。”
气象专业工程师李波说,气象、水文专业建立的共同值班、会商等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天气预报的敏感性。
负责气象、水文预报的三峡梯调中心技术部是个年轻团队,多数人都是80后,他们思维活跃,乐观开朗。
“这段时间,我们经常一上午不停地跟防总、电网等部门沟通、协调,电话打爆的情况很常见。中午一两点吃饭,晚上十一点躺下已成规律。”青年员工郭乐这样描述他近期的工作状态。
工作虽忙,但他们有自己的调节方式。“我们经常看着显示屏上的时间跳到0点,然后把这个点的水情数据跟预测值进行比较,如果是一致的,就会很有成就感。”另一位青年员工徐涛说,“在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从事水文预报工作,这种荣誉感和自豪感不言而喻。”
经过多年的运行实践和2010年、2012年两场特大洪峰的考验,三峡梯调中心调度运行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核心能力得到了锤炼。准确预报,精心调度使得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充分发挥,长江逐渐成为一条洪行其道、惠泽人民的安澜之河。(向阳 邢晶)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大唐集团原董事长陈飞虎去向落
2021-01-03
- 能建总经济师:电力投资建设的“
2020-12-31
- 习近平: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
2020-12-15
- “国之重器”三峡工程完成整体
2020-11-01
- 目标规模超2亿千瓦,完成率仅1/4
2020-06-21
热点排行
- · 意外!华电集团公司董秘王绪祥升任华电国际董事长
- · 五大发电集团2017年供电煤耗对比
- · 2019光伏发电上网电价补贴政策草案提前曝光!工商业0.1-0.12,户用0.15-0.18
- · 2018年1-12月各地火电装机及利用小时数情况及排名发布 山东居榜首
- · 涉及11省共34台机组已移出停缓建名单!2018年分省煤电项目汇总表公布!
- · 欲哭无泪!华电控股入驻凯迪生态 18亿定增两年缩水78%
- · 配额制将落地 绿证交易出现颠覆式变化!
- · 混改大幕揭开!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拟募资不低于200亿元,引入2-10个投资方
- · 重组改革硕果丰 奋进标注新时代──国家能源集团2019年工作会议解读
- · 华电集团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