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互联网巨头玩能源数字化,胜算大吗?
报道:今天是双十一光棍节,更是天猫、京东等消费互联网+巨头爆赚、“剁手党”疯狂买买买的“佳日”,你“剁手”了吗?
20多年来,消费互联网发展迅猛,掀起一波又一波造富运动。伴随而生的是消费互联网的种种玩法被一众企业实践、升级,形成了一套套玩法宝典。
时下,中国互联网正在迈向产业互联网的另一极,在壁垒森严的能源行业,传统互联网的侵入速度异常之慢。
但大势所趋,能源数字化正如朝阳初升,携喷薄之势。问题是,谁将是喷薄的力量核心,目前还难下定论。
近年来,百度、阿里、腾讯等传统互联网巨头,积极布局能源数字化业务,开发能源数字化平台等相关产品。作为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取得骄人战绩的行业巨头,他们在能源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在日前由主办的2021中国综合能源服务数字化融合发展大会上,杭州数元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庆指出,目前来看,消费互联网模式在推动能源数字化发展方面面临诸多障碍。许多企业用户与互联网公司开展合作,获得了免费或半价的平台,得到了相应的数据,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大。
俞庆认为,要推动互联网模式在能源行业成功落地和应用,我们首先必须尊重能源行业作为工业行业属性的客观现实,尊重行业机理模型和经验模型。互联网企业入局能源数字化不得不考虑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能源数字化的壁垒很高,另一方面需要较强的能源行业的专业性。
消费互联网和能源数字化在用户数量、决策、场景、服务特征和业务模型等层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
一,从用户数量来看,消费互联网用户动辄就是上亿级别,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而能源数字化用户为百万级,两者在量级上有明显差异,在更聚焦的领域内,能源数字化对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平台数据为例,在一个综合能源项目中,相关的数据要交由专业的人才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为项目运营提供助益。
二,从决策层面来看,普通互联网用户的消费决策相对非理性,决策周期短,例如想购买一些日用品,可能就几分钟的考虑时间;但是对于能源数字化行业,企业用户在做决策时是相对理性的,因为涉及投资收益等现实问题,衡量选择产品或是实施项目的过程是长周期的。
三,从应用场景来看,消费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有几十个,但是在能源行业,涉及各种各样的能源服务,其应用场景可达数千个,且每个场景都会有诸多细节问题需要认真考量和对待,要将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相结合,实际地深入项目现场,了解客户需求,才能更好地帮助用户解决痛点。
四,从服务特征来看,互联网服务具有轻量化、低粘性的特征;而能源数字化具有重量级、高粘性、高门槛的特征。由于能源数字化的壁垒高、专业性强的特点,相对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对于合乎用户标准的企业,双方会产生较强的粘性。
五,从业务模型来看,一般用户的业务模型呈现简单、标准化的特征,而能源数字化作为新兴产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且应用场景众多,因此业务模型呈现复杂、多模型的特征。
能源数字化是一个长周期、慢成长的大赛道,数字与能源的融合发展充满了未知、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消费互联网企业要真正破局能源行业并取得成功,首先必须摒弃传统消费互联网的成功思维模式,脚踏实地地投入到能源这一特殊领域中去寻求摸索出一套全新的打法,否则,将必然面临失败。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中共中央 国务院正式发布《关
2021-10-24
- 南网综合能源增资扩股,智光电气
2019-09-14
- 泛在电力物联网下的综合能源服
2019-09-14
- 国家电网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
2019-09-13
- 能源电力企业联合互联网、通信
201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