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售电公司的四道门槛
2015-06-11 14:44:30 来源:能见派
A-
A+
电力18讯:
如果要开一家售电公司,目前的难点你觉得在哪里?问题被粗暴抛出,丢过来的第一个砖头果不其然就是售!电!牌!照!
一谈起售电公司,立马想到牌照,这已经成了许许多多能源圈小伙伴看似优雅的条件反射。据说中国已经有15家注册为售电公司的公司,但如果说到牌照,国家尚无明确的规定应满足何种条件才能获得牌照。可总是有人煞有介事地拿着牌照来说事儿,仿佛第一张牌照就是尚方宝剑KO技,可以一招致胜。
咳!咳!如果你也很傻很天真地陷入了这样的逻辑怪圈,别怪我们要大声吼一句:“你真逗!”要知道专家大神们早就不再纠结牌照了,因为售电公司真正的门槛远不在这一纸文书,而是那极高的资质要求。不小心好奇心爆棚了?没关系,现在说给你听。
第一道门槛:注册资金和金融信用
这就来给你算笔账,我国每年销售的总电量约在5万亿度电,以每度电约0.6元计,这至少是一个3万亿的庞大吸金市场,目前电网购销差价在0.2元/度左右,这也就意味着总计将有超过1万亿的购销差价重新分配洗牌,这对行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
一个拥有100万混合用户的中等售电公司,年售电量至少在50亿度,那么每年购电或生产的成本至少在10亿量级左右,即使有预付费及其他金融措施可以保证部分现金流,但至少为亿级的企业注册金理应成为获取大批量客户的先决条件。虽然这样的资金量对于蓬勃生长的股票市场来讲并非难事,很多上市公司可以借此直接或间接获得大量资金来源,但对于广大中小型企业来讲,这也的确是个不低的门槛。
有人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也有人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于是有不少专家掣出一招绝技:让发电公司介入售电吧,它们不差钱。如果你也是以上观点的拥护者,那么这里也要冷静告诉你两点:第一,发电公司售电的盈利路径尚且模糊;第二,从发电端转变为售电端,发电公司的准备工作未必做到位了。
有发电公司相关人士说,电厂的确最有动力去做售电,但目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把自己多余的电消纳掉,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没指望靠这个来赚钱,而且如果要做,当前一定是针对大用户。”言语之间,透露的全是对盈利前景的不自信。
实际上,这种不自信还来自于发电公司自己,它们究竟有没有做好由发电端转变为售电端的准备?这就好比突然让一个种菜的农民只身前往菜市场去锱铢必较,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不见得有这样的基因。
相较之下,更多的农民会选择把菜卖到超市里去,因为超市更懂客户的习惯,会把菜摘好洗净装袋……遵循这个思路,在一个竞争充分的市场里,发电公司完全可以把多余的电量卖给市场上的售电公司,而不用自己操盘,有资本和专业底气的民营售电公司会给这个市场带来更多可能性也未可知。
截至目前为止,尚未收到有五大发电集团成立售电公司的消息,被舆论寄予厚望的发电公司,一直在表面的不动声色之间隔岸观火。
第二道门槛:专业人才的资质要求
美国德州曾经规定售电公司至少要包括电力相关行业从业15年以上的专家,并且拥有各种行为的良好纪录。从本质上来讲,制度的设定者如果的确是以分解和优化市场为目的,那么在人才资质要求上作大胆与高规格的要求,对电力市场的创新和活力保障都是极有意义的推动。
真正意义上对垄断的肢解将首先来自于资本市场上对成熟高管的追逐,人才掘金地主要在已有现成售电市场土壤的海外,这些人一旦成功,售电公司在商业模式上的示范作用将被放大n多倍。专业人才之所以能肢解垄断,是因为在招贤纳士的问题上,不同售电公司之间的起跑线差距其实并不大,这条橄榄枝的最大筹码将来自于足够的诚意。
有句话叫所有的事情到最后都是好事,如果你觉得一件事不够好,那么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坚持到最后。同样这句话也可以用来评判坊间那些号称是能源互联网+的公司和联盟们,再过20年回头再看,谁还在坚持,谁还有稳定的团队,谁就是真正的能源互联网公司。而诚意,也许就是这个刚刚风云再起的市场里最缺乏的,也是本来应该对想来掘金的售电公司们追加的最好门槛。
当然,如果再勇于加入更多变量来倡导改革,比如要求售电团队至少要有一名大学教授以激活与高校科研及年轻人的互动,至少要有当地政府参股以保障各方利益的均衡及电费回收率等,则改革的尝试意义将远远大于其象征意义。
第三道门槛:对经营对象的细分化管理
可能你还不知道,中国几乎超过70%的电力消耗都来自于工业企业,而居民用户只占很小的比例。如果放任售电公司自由选择其经营对象,那么居民用户所能获得的多样化选择必然极其有限。因此搭配一定的居民用户比例,或者对于特殊类型的用户进行分配管理,应当可以在推高售电公司门槛的同时逼迫其更大程度的创新。
比如,售电公司必须要在20%的家庭安装智能家居设备以促进需求侧响应,或者要确保其采购或者生产电力的比例必须超过50%来自新能源,这些要求对于保证市场上出现优质的成功者有巨大作用。
除了出于普遍服务的考虑,细分化还给了小型售电公司腾出了更多生存空间。以德国为例,目前虽然有数以千家的售电商,但大蛋糕还是被四大能源集团分走,而其他公司则只能小心翼翼分食剩余不多的小甜品,这个各方鼎立的小垄断格局,正是一个健康售电市场的理想形态。因为小型售电公司的生存空间,其实在于对市场作垂直细分,实现差异化,而在这些细分领域,大型售电公司通常无暇顾及。
举个例子,医院用电有24小时看护的特殊性,以后也许就会出现一些只面向医院的售电公司,诸如此类。细分市场的压力,将不断逼迫小公司做出更大程度的创新尝试,挖掘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售电市场的美妙,谁能说不在于此呢?
第四道门槛:法律和政策内涵的责任承担
问题又来了,售电市场主体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是什么?售电主体的技术、安全、环保、节能和社会责任等问题如何解决?电网企业与售电主体之间的服务协商机制和权责又该如何划分?……检视当下,售电侧法律条款尚待理顺,产业政策并未落地,这让许多市场主体仍持观望姿态。
与此同时,电力改革意义的大范围普及,能源的高效使用与环保精神,新能源体系的绿色标准及广泛接受度,最后100米的宣传等等,理应来自于被资本驱动的无孔不入的售电公司。因此在这一层面的公益与政治参与度,理应成为售电公司出发前就应修完的功课。关注度,也将是能源互联网建设与电力改革成败的关键。
So,别再迷信于售电牌照的所谓魔法了,最实际的准发证,绝不能仅仅来自于这一纸文书,更不能仅仅以资本来作为门槛,而是应该勇于在准入体系中设入更多的变量,一方面可以促进更多样化的竞争和创新,另一方面也给未来的时间发展留下更多的调整空间和可能。
这样的思维逻辑如果不被尊重,狂欢式的改革似乎已经很难避免。
如果要开一家售电公司,目前的难点你觉得在哪里?问题被粗暴抛出,丢过来的第一个砖头果不其然就是售!电!牌!照!
一谈起售电公司,立马想到牌照,这已经成了许许多多能源圈小伙伴看似优雅的条件反射。据说中国已经有15家注册为售电公司的公司,但如果说到牌照,国家尚无明确的规定应满足何种条件才能获得牌照。可总是有人煞有介事地拿着牌照来说事儿,仿佛第一张牌照就是尚方宝剑KO技,可以一招致胜。
咳!咳!如果你也很傻很天真地陷入了这样的逻辑怪圈,别怪我们要大声吼一句:“你真逗!”要知道专家大神们早就不再纠结牌照了,因为售电公司真正的门槛远不在这一纸文书,而是那极高的资质要求。不小心好奇心爆棚了?没关系,现在说给你听。
第一道门槛:注册资金和金融信用
这就来给你算笔账,我国每年销售的总电量约在5万亿度电,以每度电约0.6元计,这至少是一个3万亿的庞大吸金市场,目前电网购销差价在0.2元/度左右,这也就意味着总计将有超过1万亿的购销差价重新分配洗牌,这对行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
一个拥有100万混合用户的中等售电公司,年售电量至少在50亿度,那么每年购电或生产的成本至少在10亿量级左右,即使有预付费及其他金融措施可以保证部分现金流,但至少为亿级的企业注册金理应成为获取大批量客户的先决条件。虽然这样的资金量对于蓬勃生长的股票市场来讲并非难事,很多上市公司可以借此直接或间接获得大量资金来源,但对于广大中小型企业来讲,这也的确是个不低的门槛。
有人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也有人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于是有不少专家掣出一招绝技:让发电公司介入售电吧,它们不差钱。如果你也是以上观点的拥护者,那么这里也要冷静告诉你两点:第一,发电公司售电的盈利路径尚且模糊;第二,从发电端转变为售电端,发电公司的准备工作未必做到位了。
有发电公司相关人士说,电厂的确最有动力去做售电,但目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把自己多余的电消纳掉,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没指望靠这个来赚钱,而且如果要做,当前一定是针对大用户。”言语之间,透露的全是对盈利前景的不自信。
实际上,这种不自信还来自于发电公司自己,它们究竟有没有做好由发电端转变为售电端的准备?这就好比突然让一个种菜的农民只身前往菜市场去锱铢必较,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不见得有这样的基因。
相较之下,更多的农民会选择把菜卖到超市里去,因为超市更懂客户的习惯,会把菜摘好洗净装袋……遵循这个思路,在一个竞争充分的市场里,发电公司完全可以把多余的电量卖给市场上的售电公司,而不用自己操盘,有资本和专业底气的民营售电公司会给这个市场带来更多可能性也未可知。
截至目前为止,尚未收到有五大发电集团成立售电公司的消息,被舆论寄予厚望的发电公司,一直在表面的不动声色之间隔岸观火。
第二道门槛:专业人才的资质要求
美国德州曾经规定售电公司至少要包括电力相关行业从业15年以上的专家,并且拥有各种行为的良好纪录。从本质上来讲,制度的设定者如果的确是以分解和优化市场为目的,那么在人才资质要求上作大胆与高规格的要求,对电力市场的创新和活力保障都是极有意义的推动。
真正意义上对垄断的肢解将首先来自于资本市场上对成熟高管的追逐,人才掘金地主要在已有现成售电市场土壤的海外,这些人一旦成功,售电公司在商业模式上的示范作用将被放大n多倍。专业人才之所以能肢解垄断,是因为在招贤纳士的问题上,不同售电公司之间的起跑线差距其实并不大,这条橄榄枝的最大筹码将来自于足够的诚意。
有句话叫所有的事情到最后都是好事,如果你觉得一件事不够好,那么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坚持到最后。同样这句话也可以用来评判坊间那些号称是能源互联网+的公司和联盟们,再过20年回头再看,谁还在坚持,谁还有稳定的团队,谁就是真正的能源互联网公司。而诚意,也许就是这个刚刚风云再起的市场里最缺乏的,也是本来应该对想来掘金的售电公司们追加的最好门槛。
当然,如果再勇于加入更多变量来倡导改革,比如要求售电团队至少要有一名大学教授以激活与高校科研及年轻人的互动,至少要有当地政府参股以保障各方利益的均衡及电费回收率等,则改革的尝试意义将远远大于其象征意义。
第三道门槛:对经营对象的细分化管理
可能你还不知道,中国几乎超过70%的电力消耗都来自于工业企业,而居民用户只占很小的比例。如果放任售电公司自由选择其经营对象,那么居民用户所能获得的多样化选择必然极其有限。因此搭配一定的居民用户比例,或者对于特殊类型的用户进行分配管理,应当可以在推高售电公司门槛的同时逼迫其更大程度的创新。
比如,售电公司必须要在20%的家庭安装智能家居设备以促进需求侧响应,或者要确保其采购或者生产电力的比例必须超过50%来自新能源,这些要求对于保证市场上出现优质的成功者有巨大作用。
除了出于普遍服务的考虑,细分化还给了小型售电公司腾出了更多生存空间。以德国为例,目前虽然有数以千家的售电商,但大蛋糕还是被四大能源集团分走,而其他公司则只能小心翼翼分食剩余不多的小甜品,这个各方鼎立的小垄断格局,正是一个健康售电市场的理想形态。因为小型售电公司的生存空间,其实在于对市场作垂直细分,实现差异化,而在这些细分领域,大型售电公司通常无暇顾及。
举个例子,医院用电有24小时看护的特殊性,以后也许就会出现一些只面向医院的售电公司,诸如此类。细分市场的压力,将不断逼迫小公司做出更大程度的创新尝试,挖掘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售电市场的美妙,谁能说不在于此呢?
第四道门槛:法律和政策内涵的责任承担
问题又来了,售电市场主体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是什么?售电主体的技术、安全、环保、节能和社会责任等问题如何解决?电网企业与售电主体之间的服务协商机制和权责又该如何划分?……检视当下,售电侧法律条款尚待理顺,产业政策并未落地,这让许多市场主体仍持观望姿态。
与此同时,电力改革意义的大范围普及,能源的高效使用与环保精神,新能源体系的绿色标准及广泛接受度,最后100米的宣传等等,理应来自于被资本驱动的无孔不入的售电公司。因此在这一层面的公益与政治参与度,理应成为售电公司出发前就应修完的功课。关注度,也将是能源互联网建设与电力改革成败的关键。
So,别再迷信于售电牌照的所谓魔法了,最实际的准发证,绝不能仅仅来自于这一纸文书,更不能仅仅以资本来作为门槛,而是应该勇于在准入体系中设入更多的变量,一方面可以促进更多样化的竞争和创新,另一方面也给未来的时间发展留下更多的调整空间和可能。
这样的思维逻辑如果不被尊重,狂欢式的改革似乎已经很难避免。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心中有
2019-09-30
- 仅靠煤改气拉动 三年后中国天
2018-11-24
- 能源辣评| 因为制氢,煤炭和风电
2018-08-29
- 胡评:能源局光伏发电补贴继续不
2018-06-20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