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质量勿成为实际发电量的绊脚石
2010-01-28 16:03:48 来源:《 中国能源报 》
A-
A+
电力18讯: 本报记者 陆宇
华锐风电酒泉基地生产车间。陆宇/摄
维斯塔斯天津风电设备一体化生产基地。维斯塔斯/供图
编者按
连续数年,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以几乎翻番的速度飞速发展,然而,这些数字上的装机容量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电量,能否为风电场投资者带来利润,还有赖于风机稳定的性能。为了解我国风机质量的真实现状,记者实际调查并采访了业内权威人士。对于存在的质量问题,原因在哪里,应如何解决,记者整理了风电领域专家的观点。
1月17日,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中国经济年会上透露,我国2009年新增风机容量908万千瓦,截至目前,中国累计实现风机装机容量已达到2129万千瓦,很可能超越西班牙成为世界累计风机装机容量第三大国家。
理论上的装机容量能否转化为实际的发电量,并网和风机质量一个都不能少。并网的问题在国内范围即可解决,而风机质量则体现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世界的地位。
风电场业主有话要说
国产风电机组的质量如何?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设备的使用者――风电场业主了。记者从中广核的风电场了解到,风机质量问题有些令人烦恼。该风电场的工作人员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曾采购了国内某家风机厂的设备,调试了半年还是不能进入商业运营,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除了个别风电机组调试周期较长外,其可利用率问题也不容忽视,因为这决定了风电场的实际发电量。
中广核董事长陈遂对此做过调查统计,“现在实现装机国产化的设备里面,我统计了一下,2008年的可利用率是84%。2009年有很大的提高,能达到93%,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合同的要求,合同的要求是95%。”陈遂说。
除此之外,据记者了解,一般风电机组设计的是运行2300小时/年,而实际上,运行时数却普遍低于2000小时/年。
以上这些现象是以偏概全还是普遍情况?业内人士对国产风电机组的质量还有没有其他的看法?
同属风电场业主的龙源电力集团也有自身的感受,该公司总工程师杨校生对国产机组质量有比较正面的评价。“我们对国内风电机组的评价主要是正面的。国产风机的技术性能还是比较先进、比较好的,符合中国的国情。”杨校生说,“为什么技术比较先进呢?是因为生产企业没有采用小容量的、21世纪之前的技术。基本上我国的风电制造商一上来就站到外国人的肩膀上去了,用的是21世纪的技术――采用了先进的电子技术、控制技术。我们的风力发电量不比外国人差多少。”
了解了风电场业主的看法,那么,国内领先的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对于自己生产的风机有没有信心呢?
设备制造商良莠不齐
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从可利用率方面介绍了其生产的SL系列风机情况,“我们2009年已经运行的2000台风机的可利用率都在96%左右,而且每一个项目都是每个月确认可用率报告,不是制造商单方面的数据。所以我们完全有能力承担风电规模发展的技术支持。这是中国装备业取得的成就。”
不过韩俊良也坦言了风电设备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他说:“中国装备制造业良莠不齐的现象肯定是存在。投资风电设备制造的厂家越来越多,但具备1000台以上产能的没有几家,第二方阵的制造商拥有100台-200台之间的产量。后面还有20家只是有样机的,所以在风电机组产业中,我们认为应该是70-80家。解决风机质量问题,我的观点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这是我对风机制造企业的基本观点。”
完善的国家标准短期难以建立
除了风机制造商的良莠不齐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外,我国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国家级的风电设备检测认证体系。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日前在北京表示,我国风电缺乏一套完善的检测认证体系。风电机组需要检测认证来判断它的好坏,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些能力,但是能力不够强。检测能力不强,使风电机组需求方难以准确判断设备的优劣,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制约。
我国风机现主要采用国外标准,难免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照抄照搬肯定有问题。制定国家标准的工作正在逐步推行。但短期内很难有成熟的标准体系出台。不是说成立一个机构就能够检测,检测是需要一套制度、一套设备、还需要有经验的检测师……总而言之一句话――需要很长的时间。
关键零部件牵一发而动全身
以上是从整机的角度看风机质量,如再细化,我们可以发现,影响整机性能的主要原因是个别关键零部件的科技含量和制造水平。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杨校生对记者说:“我分析了整机质量较差的原因,主要还是我们国产的机组关键部件质量比较差,比如控制器和变流器,我们没有做深入的基础研究。”
引进消化吸收是根本途径
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针对我国现状,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比较现实,是我们现在来赶上世界潮流的一个最根本的途径,能把国外的技术学到手就很了不起了。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我国毕竟与国外的差距不像有些传统行业那么大,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不要让这个差距扩大。
现在风电设备领域暴露出的这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好现象,因为不关注不会有问题,不做事不会有问题,不发展也不会有问题。作为新能源领域中相对成熟的风电产业,风光无限,指日可待。
编者按
连续数年,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以几乎翻番的速度飞速发展,然而,这些数字上的装机容量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电量,能否为风电场投资者带来利润,还有赖于风机稳定的性能。为了解我国风机质量的真实现状,记者实际调查并采访了业内权威人士。对于存在的质量问题,原因在哪里,应如何解决,记者整理了风电领域专家的观点。
1月17日,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中国经济年会上透露,我国2009年新增风机容量908万千瓦,截至目前,中国累计实现风机装机容量已达到2129万千瓦,很可能超越西班牙成为世界累计风机装机容量第三大国家。
理论上的装机容量能否转化为实际的发电量,并网和风机质量一个都不能少。并网的问题在国内范围即可解决,而风机质量则体现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世界的地位。
风电场业主有话要说
国产风电机组的质量如何?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设备的使用者――风电场业主了。记者从中广核的风电场了解到,风机质量问题有些令人烦恼。该风电场的工作人员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曾采购了国内某家风机厂的设备,调试了半年还是不能进入商业运营,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除了个别风电机组调试周期较长外,其可利用率问题也不容忽视,因为这决定了风电场的实际发电量。
中广核董事长陈遂对此做过调查统计,“现在实现装机国产化的设备里面,我统计了一下,2008年的可利用率是84%。2009年有很大的提高,能达到93%,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合同的要求,合同的要求是95%。”陈遂说。
除此之外,据记者了解,一般风电机组设计的是运行2300小时/年,而实际上,运行时数却普遍低于2000小时/年。
以上这些现象是以偏概全还是普遍情况?业内人士对国产风电机组的质量还有没有其他的看法?
同属风电场业主的龙源电力集团也有自身的感受,该公司总工程师杨校生对国产机组质量有比较正面的评价。“我们对国内风电机组的评价主要是正面的。国产风机的技术性能还是比较先进、比较好的,符合中国的国情。”杨校生说,“为什么技术比较先进呢?是因为生产企业没有采用小容量的、21世纪之前的技术。基本上我国的风电制造商一上来就站到外国人的肩膀上去了,用的是21世纪的技术――采用了先进的电子技术、控制技术。我们的风力发电量不比外国人差多少。”
了解了风电场业主的看法,那么,国内领先的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对于自己生产的风机有没有信心呢?
设备制造商良莠不齐
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从可利用率方面介绍了其生产的SL系列风机情况,“我们2009年已经运行的2000台风机的可利用率都在96%左右,而且每一个项目都是每个月确认可用率报告,不是制造商单方面的数据。所以我们完全有能力承担风电规模发展的技术支持。这是中国装备业取得的成就。”
不过韩俊良也坦言了风电设备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他说:“中国装备制造业良莠不齐的现象肯定是存在。投资风电设备制造的厂家越来越多,但具备1000台以上产能的没有几家,第二方阵的制造商拥有100台-200台之间的产量。后面还有20家只是有样机的,所以在风电机组产业中,我们认为应该是70-80家。解决风机质量问题,我的观点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这是我对风机制造企业的基本观点。”
完善的国家标准短期难以建立
除了风机制造商的良莠不齐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外,我国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国家级的风电设备检测认证体系。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日前在北京表示,我国风电缺乏一套完善的检测认证体系。风电机组需要检测认证来判断它的好坏,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些能力,但是能力不够强。检测能力不强,使风电机组需求方难以准确判断设备的优劣,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制约。
我国风机现主要采用国外标准,难免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照抄照搬肯定有问题。制定国家标准的工作正在逐步推行。但短期内很难有成熟的标准体系出台。不是说成立一个机构就能够检测,检测是需要一套制度、一套设备、还需要有经验的检测师……总而言之一句话――需要很长的时间。
关键零部件牵一发而动全身
以上是从整机的角度看风机质量,如再细化,我们可以发现,影响整机性能的主要原因是个别关键零部件的科技含量和制造水平。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杨校生对记者说:“我分析了整机质量较差的原因,主要还是我们国产的机组关键部件质量比较差,比如控制器和变流器,我们没有做深入的基础研究。”
引进消化吸收是根本途径
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针对我国现状,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比较现实,是我们现在来赶上世界潮流的一个最根本的途径,能把国外的技术学到手就很了不起了。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我国毕竟与国外的差距不像有些传统行业那么大,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不要让这个差距扩大。
现在风电设备领域暴露出的这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好现象,因为不关注不会有问题,不做事不会有问题,不发展也不会有问题。作为新能源领域中相对成熟的风电产业,风光无限,指日可待。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白马股”亨通光电头顶两百亿
2020-08-03

- 45家电气设备上市企业2019年度
2019-09-13

- 中天科技拟募资15.78亿,重注用
2019-03-02

- 上市11年,累计募资超80亿,利润不
2019-02-24

- 疯狂收购终酿恶果!远东智慧能源
2019-01-28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